Bitpie最新版app|黄百韬简历

作者: Bitpie最新版app
2024-03-12 14:14:00

黄百韬_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黄百韬播报讨论上传视频国民革命军将领黄百韬(1900年9月9日—1948年11月22日),男,汉族,又名黄伯韬。字焕然,号寒玉,原籍广东梅县(今梅州梅江区),生于天津 [1]。国民革命军将领。国军陆军中将-追赠二级上将,兵团司令官。曾获授光华宝鼎勋章、青天白日勋章等勋章。 [2-5]黄百韬先后毕业于江西陆军第九混成旅学兵营、江苏省军官教导团第五期、中央陆军大学特三期 [21],初在江苏省防部队任排长、连长。被奉系军阀张宗昌俘虏后,投靠奉系升任旅长。张宗昌被蒋介石消灭后,投靠蒋介石。1935年升任第四十一师师长。1936年任鄂湘川黔边区“剿总”总参议。同年冬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初任冯玉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长,继任鹿钟麟冀察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1940年调任军令部高参。1941年任顾祝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1943年晋升为陆军中将。次年任第二十五军军长。1946年任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1947年任第一兵团第四纵队司令。1948年任第七兵团司令官,同年11月22日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身死,时年49岁。 [26]1949年1月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二级上将。 [1] [6-8]中文名黄百韬别    名又名黄伯韬,字焕然,号寒玉性    别男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籍    贯广东梅县(今属梅州市梅江区) [9]出生地直隶省天津府出生日期1900年9月9日逝世日期1948年11月22日毕业院校直隶省立工业专门学校中学部(今河北工业大学)主要成就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军    衔陆军中将-追赠二级上将葬    处台湾五指山公墓上将区目录1人物简介2人物生平▪早年生活▪鲁南战役▪豫东战役▪组建七兵团▪兵败身死3人物轶事▪传闻▪葬礼4家庭背景5艺术形象人物简介播报编辑黄百韬,原名新,字焕然,梅州梅城东街(今梅江区东山办事处下市角)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生于天津。早年就读于直隶(今河北省)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后入江西陆军第九混成旅学兵营及江苏军官教育团学习、金陵军官教育团第五期。1920年10月,在金陵军官教育团毕业后,到江苏省防部队任排长、连长,后投靠北洋政府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先后任营长、团副、参谋、团长、旅长等职。1928年,随张宗昌部第六军军长徐源泉加入国民革命军,其后历任第八师参谋长、第四十八师第二八四团团副、一四二旅副旅长。1929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1师师长。1930年,任第一四二旅副旅长。1931年5月,任第四十一师第一二三旅旅长。1932年2月,任第一四四旅旅长。1935年6月,升任第四十一师师长。1936年,任湘鄂川边区“剿匪”总部总参议。是年冬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学习。1936年1月30日,授少将军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处长。1938年,任冀察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1941年,任军事委员会高参、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等职。1943年4月26日,晋升陆军中将,同年10月5日调任第二十五军军长。1946年,任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在苏北与人民解放军作战。1947年,任第一兵团第四纵队中将司令,率部进攻山东解放区。1948年8月,任第七兵团中将司令官,率部参加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1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于碾庄地区,22日全军覆灭,黄百韬自杀身亡,时年49岁。 [6] [20]1949年1月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21]人物生平播报编辑早年生活黄百韬黄百韬少年时期曾给北洋军阀李纯当传令兵。由于他做事勤谨,善于逢迎,得到李纯的赏识,李纯乃将自家心爱的婢女许配给黄百韬为妻。后来,黄便由其妻代求李纯,得入由李纯主办的金陵军官教导团第五期学习,毕业后在江苏省防部队任排长、连长。奉军张宗昌攻占江苏后,由于张曾经当过金陵军官教导团团长,同黄有师生之谊,黄百韬便投靠张宗昌,在张部从营长当到旅长。1928年,黄随张宗昌部第六军军长徐源泉投靠蒋介石,任师长。蒋介石按照他解除杂牌军军官兵权的惯例,把黄送到陆军大学第三期学习。抗战期间,黄调任军委会中将高参,因写了一篇军事论文获奖,受到何应钦的赏识,何推荐他出任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的参谋长。1941年初,他充当了皖南事变的急先锋。1944年任第二十五军军长。他自知不是蒋介石的嫡系,没有靠山,为了保住官位,战争中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肯吃苦肯卖命,逐渐得到蒋介石的信任。 [1]鲁南战役参见主词条:鲁南战役1945年抗战胜利后,黄百韬率第二十五军跟随顾祝同进驻淞沪地区,1946年初划归汤恩伯第一绥靖区统辖。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第一绥靖区十二万人进犯苏北解放区,驻扬州的黄百韬整编第二十五师分兵进犯宜陵、樊川、邵伯、高邮等地。8月,黄部在邵伯被解放军第十纵队歼击,退回扬州。11月,黄部一个旅会同整编第八十三师、整编第六十五师四路进犯盐城,黄百韬率部在卞仓地区与解放军激战兼旬。1947年初,蒋介石调集二十三个师发动鲁南战役,企图一举歼灭华东人民解放军,黄百韬师为“主要突击集团”的右路,北犯临沂。解放军为集中优势兵力歼敌有生力量,于2月10日放弃临沂北上莱芜,于是月下旬歼灭李仙洲集团共五万余人,黄百韬等欲北援已不及。5月,蒋介石调集汤恩伯、欧震、王敬久三个兵团共十三个整编师“重点进攻”沂蒙山区,黄百韬部属临沂汤恩伯第一兵团序列,与张灵甫整编第七十四师同为这次进攻的主攻部队。5月12日,七十四师抵达桃圩、蒙阴时,改归黄百韬指挥。黄原计划合整编第八十三、七十四、二十五、六十五师互相联结,固守天马岭、虾蟆岭,但张灵甫自恃嫡系精锐部队,执意孤军深入,放弃天马岭,独自占领蒙阴东南六十里的险地孟良崮。人民解放军迅即以优势兵力割断其与黄百韬等部的联系,切断其后路,封闭合围圈。黄百韬在蒋介石严令之下率部去救七十四师,但在解放军阻击下一直未能与七十四师合拢。5月16日七十四师被全歼,骄狂的张灵甫被击毙。事后,蒋介石召开军事检讨会议,将战败责任归咎于黄百韬指挥失误、援救不力,欲治其罪;由于得到顾祝同等人回护,黄得以在会上详述作战经过,仅受“撤职留任”处分。此后,黄百韬更加卖力地从事反共内战,甘当进攻解放军的主力。7月,国民党军队分三路进犯鲁中,黄百韬为右路指挥官,侵占东里店、南麻等地,并率部救援临朐第八军李弥部。8月至10月,国民党军进犯胶东地区,黄率部卖命死战,先后攻占潍县、昌邑、高密、平度、栖霞、福山、烟台等地。旋奉调移驻安徽。 [27]豫东战役参见主词条:豫东战役1948年6月,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了豫东广大地区的基础上围攻开封,歼敌三十九万余人。蒋介石震惊不已,赶赴前线指挥,但调集驰援之区寿年兵团被围于睢县、杞县地区,邱清泉兵团亦受到阻击而无法前进。于是,蒋介石急调黄百韬率师车运豫东,并指挥第三快速纵队、交警军二总队,成立黄百韬兵团。黄百韬率部西进,赶到帝丘店地区时,被人民解放军五个纵队合围,遭到猛烈攻击。黄率部顽抗死战八昼夜,死伤无数,士气颓丧,黄亦负伤;直至胡琏第十八军和邱清泉兵团来援,黄百韬才得以突围而出。为此,蒋介石在南京军事会议上授予青天白日勋章,黄感激涕零,表示今后当为蒋介石效命“万死不辞”。 [27]组建七兵团豫东战役结束后,8月,蒋介石正式组建第七兵团,以黄百韬为司令官,辖第二十五、六十三、六十四军。9月中旬,按蒋介石的重点防御布局,黄率部移驻陇海线东段新安镇,担任海州至运河间防务。其时人民解放军解放济南后,于10月中旬挥师南下。11月初,蒋介石慌忙部署徐海防务,收缩兵力集结于徐州蚌埠间津浦路两侧地区守备。黄百韬意识到第七兵团地处前沿,是解放军打击的首要目标,遂向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建言:仿效拿破仑团式集中法,集结各主力兵团于徐州四围,以图各个击破人民解放军。11月3日,他再向刘峙建议,速取各兵团相互衔接深沟高垒战术。当天深夜,蒋介石在南京批准退守徐州的方案,决定弃守海州、新安镇,命黄百韬率第七兵团由新安镇退守徐州以东地区。黄百韬对幕僚慨叹这一决策为时已晚,“恐怕撤退不及了”。5日,黄又受命率部掩护海州第九绥靖区李延年部西撤。此时,第一〇〇军和第四十四军亦归黄百韬指挥,第七兵团扩至五个军,共约十二万人。 [27]兵败身死11月6日夜,华东人民解放军七个纵队从鲁南兼程南下,矛头直指黄百韬兵团,揭开淮海战役序幕。7日,双方发生局部战斗。当夜,黄得报李延年部业已转移,遂于8日凌晨率部沿陇海线仓皇西撤。五个军的官兵、辎重均须通过运河铁桥这个唯一通道,拥挤阻塞,行动迟滞。第六十三军从窑湾镇渡河,遭解放军苏北兵团的截击,随后被全歼。9日黄率部移抵碾庄地区,但碾庄至曹八集间的西撤通路迅即被人民解放军切断,黄奉命就地抵抗。四个军七个师被解放军十一个纵队全面包围于纵横不及十华里的碾庄地区。黄据守地堡工事,向蒋介石和参谋总长顾祝同呼救,请求早派援军和补给粮草弹械。12日起,解放军展开猛烈攻击,重点突袭碾庄南部正面第四十四军阵地,至14日晨全部摧毁。黄百韬急调第二十五军第四十师一部增防碾庄车站,激战不止。参谋总长顾祝同于15日飞临碾庄上空,又空投蒋介石亲笔信,为黄百韬顽抗死守撑腰打气。16日自晨至暮,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碾庄西部第一〇〇军阵地全部瓦解。至此,南、西两面阵地俱失,北、东两侧阵地亦多残破。徐州“剿总”先曾于11日午后命徐州以西邱清泉第二兵团东调,会同李弥第十三兵团以钳形攻势解黄百韬之围,但李部进到八义集、大浒家时,受到解放军增援部队的阻击,经七天多的逐村逐庄争夺苦战,仍无法前进。黄百韬但闻大浒家炮声隆隆,终不见李弥兵团的援兵到来,只好唉声叹气地表示失望。17日起,人民解放军日夜赶修迫近工事,于19日通过网状壕沟坑道逼近黄部阵地。黄百韬仍不觉悟,借空军掩护,集中营长以上官长训话,声称要“以死报国”。对于已经失去的阵地,他仍命炮兵轰击毁尽;对碾庄民众则任其饿死也不放出。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击下,第四十四军和一〇〇军被全部歼灭,包围圈越缩越小。第二十五军和六十四军残部弹尽粮绝,士气沮丧。解密 黄百韬淮海兵败自杀后墓地在何方(4张)20日凌晨,黄百韬逃至大院上据点,午后又转往吴庄据点,准备向西北方向突围。但各据点均为解放军网状壕沟分割包围。黄见大势已去,绝望地对同僚表示:“天地虽大,吾将难以自容。”至22日黄昏,被围之国民党军残部被全部歼灭,黄百韬突围逃命未遂,举枪自戕而死。 [27]人物轶事播报编辑传闻黄百韬在碾庄镇尤湖村埋藏大量黄金,解放后附近的村民曾寻找无果,后来就放弃了。葬礼南京黄百韬墓1949年1月17日,黄百韬的遗体运抵南京。1月20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刊登了《首都各界追悼黄故司令官百韬将军暨戡乱殉国将士大会公告》:定于21、22、23日在中国殡仪馆公祭三天。《中央日报》1月25日一版头条刊登了《黄故上将百韬将军安葬办事处启事》:黄故将军灵榇择定于1月26日安葬于南京太平门外曹古山。 [5]在黄百韬的葬礼上,蒋介石拨给黄百韬妻儿抚恤金10万元金元券,并感叹地说:“黄埔精神不死!”遂追认黄百韬为陆军上将。后来,柳碧云将黄百韬的遗体,葬在她的住地——上海徐家汇。 [25]家庭背景播报编辑祖父:黄凤山,广东嘉应州(今梅州梅江区)人,曾任山东曹州总兵 [9]父亲:黄宗骏,出生于广东嘉应州,淮军统领 [9]妻子:柳碧云 [24]儿子:黄效先 [4]女儿:黄丽珍 [11]黄百韬的祖居地在今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金山街道小溪唇居委下市角卖柴坪巷内黄屋5号。黄百韬的祖父黄凤山曾任清廷山东曹州总兵;黄百韬的父亲黄宗骏后来也参军从戎,担任淮军统领,驻守河北一带,所以举家搬迁到天津居住。 [9]1983年,黄百韬夫人柳碧云因病去世,与黄百韬合葬一穴,埋在台湾五指山公墓中的上将区。 [10]艺术形象播报编辑1991年电影《淮海战役》,许还山饰演黄百韬 [12]2009年电视剧《解放》,张平饰演黄百韬 [13-14]2009年电视剧《红日》,王响伟饰演黄百韬 [15-17]2018年电视剧《老虎队》,李保民饰演黄百韬 [18-19]2021年电视剧《大决战》,王强饰演黄百韬 [22-23]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黄百韬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黄百韬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搜索

搜索

创建账号

登录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未登录编辑者的页面 了解详情

贡献讨论

目录

移至侧栏

隐藏

序言

1姓名

2早年

3练兵

4抗日战争时期

5第二次国共内战

开关第二次国共内战子章节

5.1苏北攻坚战

5.2孟良崮惨败

5.3崛起

5.4组建第七兵团

5.5济南战役

5.6淮海战役

5.7运河撤退

5.8碾庄战役

5.9留守碾庄

6力战阵亡

7逸闻

8注释

9参考资料

10参见

11外部链接

开关目录

黄百韬

3种语言

EnglishFrançaisTiếng Việt

编辑链接

条目讨论

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常规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获取短URL下载二维码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8月19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黄百韬"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黄百韬黄百韬将军戎装照中华民国国军第3任陆军第七兵团司令任期1948年7月—1948年11月22日前任区寿年(区寿年兵团)继任张耀明(张耀明兵团)中华民国国军陆军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任期1946年5月—1948年7月前任自己,第二十五军军长继任陈士章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军长任期1943年10月5日—1946年5月前任张文清继任自己,第二十五军整编

个人资料性别男出生黄新(1900-09-09)1900年9月9日 清朝直隶省天津府逝世1948年11月22日(1948岁—11—22)(48岁) †/× 中国江苏省邳县碾庄墓地 台湾新北市汐止区五指山国军示范公墓特勋区国籍 清朝(1900年-1912年) 中华民国(1912年-1928年) 中华民国(1928年-1948年)政党 中国国民党配偶金素勤亲属(妻):金素勤(子):黄效先(子):黄振先(子):黄敬先(子):黄绍先(女):黄述明(女):黄述文(女):黄述玲职业职业军人获奖青天白日勋章三等宝鼎勋章三等云麾勋章军事背景效忠 中华民国服役 中华民国陆军军衔 中将 二级上将(追晋)参战碾庄战役 †/×

学历

河北工专中学部金陵军官教育团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

经历

传令兵团长、旅长、师长第六战区参谋长冀察战区参谋长第三战区参谋长25军军长第七兵团中将司令

黄百韬(1900年9月9日—1948年11月22日)[1][来源可靠?]又作佰韬,一名伯韬,字焕然,号寒玉,外号杂牌将军,原名黄新,天津府(今天津市)人,祖籍广东省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徐蚌会战时与解放军作战,在碾庄战役战败后死亡(国军方面称其自杀,解放军方面则指其系被击毙)。

姓名[编辑]

此章节尚无参考来源,内容或许无法查证。

在国共双方各种正式文电中,其姓名的写法有2种:黄百韬、黄伯韬。

1948年11月29日《申报》刊载黄百韬的题词“发扬正气”,落款是“黄百韬”。台湾官方公布的政府历史档案中,1948年7月黄发给国防部第三厅(作战)的电报,落款也是“黄百韬”。

但在蒋介石手令里,一般都做“黄伯韬”。例如,1947年11月16日蒋介石手令总统府军务局,陆军整编第25师、整编第73师两师编为整编第三十五军并令黄伯韬出任该整编军军长的手令录底稿,即为“黄伯韬”。

解放军在碾庄战役完成歼灭黄兵团之前,一直称其为“黄伯韬”。但在碾庄战役结束后从战场上缴获黄本人佩戴的胸章上写的是“黄百韬”后,新华社1949年1月19日播发的消息《国民党第二兵团司令 邱匪清泉被击毙》开始,改称其为“黄百韬”。1991年修订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二版时,在《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等文章中把第一版使用的“黄伯韬”改为“黄百韬”。

其孙子立墓碑为“陆军二级上将 黄百韬 暨夫人 金素勤 之墓”

黄百韬原名黄新,字焕然。从军后由于读音很像“黄兴”,把字当名改称黄焕然。围剿红二军团时身为旅长,未及时救援师部被围歼,导致师长张振汉被俘,黄得以升任师长,部队不服气,只好调离该部,入陆军大学期间又改名为“百韬”。

早年[编辑]

黄百韬之父为广东省嘉应州人,曾在李鸿章淮军任下级军官,后并随淮军举家徙居天津,黄百韬也生于天津并在此长大。传言黄因为家境颇贫的缘故,身体清瘦,后又因秃顶,被人称为“黄秃子”。大约在13岁,黄百韬开始在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中学部学习。因家道中落,投入直隶省天津同乡的江苏督军李纯(时称“李大帅”)部下当传令兵[2]:309。李纯是直系核心,所部也是非河北人不用,贴身卫兵必须是天津知根知底的子弟。黄聪明伶俐,又有文化,李纯将心爱的一个婢女许给黄为妻。很快在黄妻协助下,推黄去江西第九混成旅学兵营,再是江苏军官教育团,再是李纯的金陵军官教育团学习,期间张宗昌为金陵军官教育团团长,因此有了师生名分。1920年10月12日李纯暴亡(一说自杀,一说被副官枪杀),黄没了靠山,毕业后只好入江苏省防军当排长、后晋升连长。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获胜入关,段祺瑞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25年初,张作霖以张宗昌在长江下游的江苏、上海有作战经验,任命张宗昌为苏皖鲁三省剿匪总司令,驻扎徐州,挟前“淞沪护军使”、战败投奉之卢永祥挥军南下,击破直系齐燮元军进占南京[3]:360。卢永祥于南京一带网罗一些淞沪旧部增组“宣抚军”,仍以张宗昌为总司令,率军循沪宁铁路东进[3]:360。1月底,占领上海[3]:360。黄投降张宗昌,因师生关系,在张部快速擢升历任营长、团长。北伐战争时期已在张宗昌麾下徐源泉部升到旅长[2]:309。1928年二次北伐中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兵败蒋介石,所部被蒋吞并,随徐源泉投效国民革命军[2]:309。因在中原大战中作战有功,徐源泉所部扩编为第十六路军,基干部队只有第十军,下辖第41、48师,徐源泉兼任第48师师长,41师长是张振汉。

北伐期间,蒋部队曾遭到黄部顽强阻击,损失惨重,一度引起蒋注意。此时黄仅是张麾下一个营长。因此后来受到蒋特别召见,据说给蒋留下印象非常良好。不久黄因战功从参谋升至团长。徐源泉作为湖北军阀,长期与贺龙、段德昌部红三军作战。黄新在几次拉锯战中颇为勇敢,出力甚多,被提拔为第41师第123旅旅长(第121旅旅长是丁治磐)。1932年3月,在号称“湘鄂西苏区的广昌战斗”的瓦庙集战斗中,黄所部在被红军包围的情况下,血战七昼夜,负伤不下火线,最终等到援军抵达,成就典型的“中心开花”战法,徐源泉事后评价:毙敌五千,红军历年所缴之国军弹药,于此役消耗一空,洪湖剿“赤”之成功,全赖此役。黄伤愈后改任1932年3月的文家墩战斗中被贺龙歼灭过的第48师144旅旅长。1935年6月张振汉率第41师分三路驰援宣恩,黄指挥4个团首先抵达途中的忠堡,张振汉亲率的中路则在3公里外的狗皮岭被红二、六军团包围激战两昼夜后被俘;黄对红军兵力部署不清楚,没有全力来援,只是出动了2个团象征性的打了一下。忠堡战后,黄新因为“坚守忠堡”有功,被提升为第41师师长;突围出来的第41师官兵们指责他“援助不力,坐视长官被歼”。恰逢此时徐源泉被编遣回家,所部被中央嫡系化;借此事黄被免去军职,主动报名去陆军大学,并改名为黄百韬。黄进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受训,与冯玉祥、鹿钟麟是同学[2]:309。

陆大毕业后,黄任冯玉祥第六战区的司令长官部当参谋处长、后又去鹿钟麟的冀察战区任参谋长。鹿长官被免职后,黄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当中将高参。1940年前后,黄因为一篇军事论文获奖,得到了何应钦赏识,获得何应钦举荐。1941年夏,由军委会军令部中将高参调任第三战区参谋长[2]:309。由于是蒋、何所派遣,“黄到职后,颇不为顾所欢迎。”[4]工作非常积极认真,而且人缘也尽量处理好,逐渐取得顾的支持和利用。[5]黄在三战区主要做三件事,一是整顿军纪,二是皖南事变(时任三战区参谋长邹文华,参谋处长岳星明),三是浙赣战役。其中浙赣会战国军作战计划几乎全出自黄手笔,此战,中方基本与日军战平。黄无论在第六战区,还是第三战区,对军事作战均非常积极,经常亲临前线,直接参与指挥作战,甚至视察火线。但黄在第三战区整顿纪律,颇不容于当时官僚,顾祝同一方面是讨厌他,另一方面是看重他的才华。1944年,顾祝同所部第二十五军军长空缺,调黄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军长。

练兵[编辑]

第二十五军虽然有东北军、川军背景,但此时已经彻底中央军化。在皖南事变中,第二十五军是围剿新四军的主力,与共产党仇恨极深。黄所接任的第二十五军,面临着国民革命军普遍的贪腐严重,军纪松弛,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一触即溃的问题。黄从就任伊始,即大刀阔斧的对第二十五军进行整饬,严肃军纪,加强训练,因为黄能够身体力行、亲自示范、起带头作用,加上他廉洁的作风,能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指挥才能,25军战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黄还特别针对国军不善夜战和近战的缺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在黄的努力下,所部不仅军容整齐,且强于夜战和近战,射击搏斗均明显优于普通国军。

抗日战争时期[编辑]

黄任军长期间,基本与日军处于拉锯状态。之后黄百韬到缅甸,与邱清泉将军及国军装甲兵在孙立人将军带领之下,共同协助英军保护油田免遭敌军侵略

1945年日本投降,国军各部队急著接收日军物资,和国军嫡系相比,黄自觉根基浅,结果所部被派往浙东上海一带接收,然而汤恩伯抢先接收重要物资,第二十五军只在上海走一个过场,后来更弄巧成拙,在接收过程中与美国人冲突,此事一度上报至国防部。不久后,黄因为成功招安汪精卫政权某部一个军,获得重奖。

第二次国共内战[编辑]

苏北攻坚战[编辑]

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后,第二十五军即被派往苏北,担任攻坚苏北的作战任务,邵伯之战中受阻挡在邵伯外围,无法突入一步。即便黄最后亲临前线督战,仍无法突破解放军防线。此时,由于其他各路国军惨败,粟裕已有围歼第二十五军之势,黄迅速率第二十五军撤出。此战第二十五军损失近2000人,歼敌1000余人。

邵伯之战前,李默庵曾经问黄攻克邵伯可有困难,黄随意的说,少则三天,多则五天云云。战后黄百韬自己承认轻敌,责任在己。此后,第二十五军一路陪着苏北国军,先后攻克新安镇等战略要地,最终攻克苏北,大军入鲁。

孟良崮惨败[编辑]

由于国军王牌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和第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形如水火,当时按照国军编制,第七十四师本来归属李天霞纵队,后来张灵甫自作主张,宣布脱离李天霞,自己划归黄百韬纵队。张灵甫之所以归附黄百韬部,是因为张灵甫虽然可以不听李天霞命令,不过就算是名义上当李天霞部属,张亦无法接受,认为是奇耻大辱。此时黄百韬部除第二十五师外,还有第六十五师。

1947年1月2日,鲁南战役爆发后,张灵甫一路突飞猛进,粟裕则采取避敌锋芒的战术,诱敌深入。张灵甫以自己拥有强大装备,各路友军依托左右,兵锋突进迅速,连战告捷,但并未遭遇解放军主力,且己方被解放军游击队骚扰,部队日显疲惫。

此时,第二十五师与第七十四师之间的距离已经拉大到了10公里左右。由于解放军主力集体消失,黄遂给张灵甫发电,大意谓今敌情不明,恐敌军突然出现在两师空隙中,所以希望张稍息片刻。张灵甫看到这份电报,嘲笑黄是“老黄牛”。很快第二十五师前锋的第一四八旅一部大约一个排的兵力突遭解放军袭击被全歼,随后第一四八旅与解放军零星部队多次遭遇,双方在几处要道上反复争夺,形势更加扑朔,而此时仍未发现解放军主力。黄百韬遂再次给张灵甫发电,说自己前锋遭到敌人袭击,恐敌人是要切断两军之间的联系,则第七十四师将处于进退不能的境地,并命令第七十四师收缩兵力,原地待命。

黄百韬听说第七十四师继续孤军冒进,就给张灵甫和前线总指挥汤恩伯分别打了电话,要张灵甫不要继续深入了,同时告诉汤恩伯,张灵甫部可能已经被解放军合围,要他命令张灵甫撤退。汤恩伯回答说顾祝同也指挥不了张灵甫。见第七十四师不肯撤退,黄百韬首先命令自己麾下的第二十五师,第六十五师迅速靠拢,并加速追赶第七十四师。不等第六十五师和第二十五师靠拢,黄部与第七十四师之间的联系便被切断。黄百韬随即命令第一四八旅发动强攻,以图打通与第七十四师联系,一路并未遭遇解放军强力阻击,但当第二十五师抵达附近唯一的高地天马岭一线时,终遭遇解放军坚决阻击,第一四八旅在损失几百人之后,停止了攻击。黄百韬亲临前线督战,第一四八旅一个团参谋告诉黄百韬附近一条小路或可偷袭。黄于是派他带一个营过去偷袭,并命令如发现解放军扼守小路,则原路返回,不要进攻。该团参谋冒险摸到那条小路附近,发现大约有一个班的解放军已经驻防在此,遂率部撤退,该部退回大路的时候,却被国军空军误以为是向后方穿插的解放军,遂进行轰炸,该团参谋被炸死,另损失士兵数名。

黄于是又指挥第一四八旅对解放军阵地发动了两次攻击,解放军虽然顽强固守,然而兵力有限,防守显得非常勉强。第七十四师被困孟良崮的第二天深夜,黄百韬从国防部得到第七十四师的布防图,看后大惊,赶紧命令战力强大的第四十旅、第一○八旅迅速推进,并命令第一四八旅不惜一切代价强攻天马岭。后来四十旅一部以损失500多人的代价,用了7个多小时内攻克天马岭的主峰,第一四八旅亦损失巨大,而解放军阻击第二十五军的兵力此时已经伤亡殆尽。

就在第二十五师、第六十五师准备向孟良崮全线推进的时候接到了国防部的电报,说第七十四师已经全军覆没。黄百韬赶紧指挥部队迅速撤退,粟裕在歼灭第七十四师后,本来准备再歼灭第二十五师一部,然而发现第二十五师突然之间就无影无踪了。整个孟良崮战役,第二十五师损失近3,000人。第七十四师即被全歼。黄百韬找到汤恩伯,主动表示自己愿意承当全部责任,后来各路将领都将责任推卸到张灵甫身上,加上顾祝同力保,黄百韬只受撤职留任处分。

崛起[编辑]

在不久之后的临朐南麻战役中,黄曾拼死增援,但黄部在此战中的表现并未能勇冠全军,当时黄国梁的整编第64师刘镇湘旅同样有很好表现,然而黄部的特等射手在南麻牛心崮战斗中将华野七纵司令成钧击伤。

胶东扫荡成为黄军事生涯上一个亮点,当时整编第25师占据胶东,胶东共军几乎没有与之抗衡的能力。当时整第25师和整第64师等齐头并进,重创了胶东解放军。但时因国军在中原战场空虚,蒋不待整25师将胶东扫荡完毕,即调往中原,此后整25师与刘伯承部多次遭遇,均有不俗表现,战功显赫。

1948年6月17日至7月6日之黄泛区中原大捷,是黄军事生涯的顶点。在解放军豫东战役第三阶段中,黄部本来用于增援兖州,当黄部奇兵突至时,粟裕毫无准备,结果将所围国军放出,但粟裕旋即集中兵力猛攻黄部,黄部在连日血战之下阵地已近崩溃。黄百韬在帝丘店地区亲自率2营部队在4辆坦克掩护下苦战八昼夜,亲率战车救援第七十二军,以兵团司令官身份反守为攻逆袭,黄百韬负伤仍死战不退,创造了国军战史上兵团司令带队冲锋之唯一战例。他的参谋长死劝也未拦住他,面对绝对优势华野部队,黄百韬部伤亡重大,团长李景春也重伤倒地,黄本人受伤,仍大呼口号,死战不退,部队受兵团司令官激励鼓舞,拼死猛冲猛打,一举夺回4、5个村庄,遏制了华野进攻势头,初步稳定了阵地。同时邱清泉也率部突袭解放军侧背,解放军被迫撤退,并损失惨重。因此役黄百韬于九月获颁青天白日勋章,并被破格擢为陆军第七兵团中将司令官。传闻该晋升引起邱清泉等人不满,最终造成邱清泉与黄百韬两将领失和。[6]

组建第七兵团[编辑]

豫东大战之后,因黄部的卓越战功,及顾祝同的极力推荐,并为安抚杂牌军,顾祝同把伞兵部队改编的第三快速纵队和交警第二总队划给第七兵团。交警总队是军统的特务武装,自成体系,只听保密局的指挥,兵团指挥不动。伞兵部队是“天之骄子”,也不是兵团能指挥得了的;但是伞兵部队除了自己原来的装备,偕行不便的国防部配属的各种重武器,美式榴弹炮、重迫击炮和战防炮由兵团代管,极大补充了第二十五军的3个师:军属炮兵除了12门山炮,还有4门榴弹炮;各师除了4门山炮还有4门重迫击炮;每个团装备了几个火箭筒,团属迫击炮连;营属迫击炮排;每个连装备了几门60炮;全军装备超过了半美械军。

伞兵和交警总队调走后,国防部又把粤军余汉谋系第六十三、第六十四军编给了同样为广东籍的黄百韬的第七兵团。第六十四军军长黄国梁出任副司令,第二十五军副军长唐云山亦出任副司令。黄国梁因对内战态度悲观并未到任即离队,但仍保留副司令的身份,而黄在第二十五军军长的举荐中,受到国防部掣肘,最后能保举才能不高且关系较为疏远的陈士章出任。

第六十四军和第六十三军在抗战中以血战闻名,但因为属于杂牌,在装备上很弱。第六十三军在内战爆发后处于后备部队,基本未与解放军大战,并在仅有的几次作战中损失惨重,七兵团组建之后,余汉谋将第六十三军军长撤换为独臂将军陈章,此人在抗战中以勇敢闻名。第六十四军原军长黄国梁升迁整编第二军军长后离队,由刘镇湘出任军长。第六十四军本身极为倚重刘镇湘师,因此刘镇湘出任第六十四军军长属于最理想人选。无论在抗战还是内战中,刘镇湘均有很好表现,在内战中战功有时候甚至可以超越第二十五军。尤其在南麻临朐战役中,刘镇湘整编旅最先突破解放军防线,不仅领先整64军其它各部,且领先整25军。黄本人对刘镇湘印象极佳,黄的部属曾回忆说,在某次策应张灵甫作战中,第六十四军和第二十五军齐头并进,相互争先,取得了很好的战果。刘镇湘还有句口头禅:“我们连日本鬼子都不怕,难道还怕几个土八路?”刘镇湘被俘后,也曾承认自己狂妄自大,骄傲轻敌,害了第七兵团。豫东大战之后,第二十五军、第六十四军因为卓越战功,全体换为美式装备,战力得到提升。因为七兵团各军如此背景,兵团中很多部队指挥官并不将解放军放在眼里。

由于国军调动频繁,济南战役期间,徐州剿总直辖的第一百军也被归于七兵团建制,第一百军是国军嫡系,全副美式装备精锐部队,原为整编第83师李天霞部。孟良崮战役前,本是李天霞所部的张灵甫主动将自己划给黄百韬指挥,因而整83师与整25师矛盾很大,后来又在孟良崮战役失败后与整25师互相推脱责任。而第一百军又以嫡系自居,看不起“杂牌”出身的整个七兵团,又闻名黄作战过于勇猛,因此从归入七兵团建制后,便极力寻求脱离黄百韬指挥。

因为在豫东大战中损失惨重,第二十五军中较为弱小、受损惨重的川军第148师调驻宿县整补。黄百韬作战中常常将第148师摆在前面,因此第148师认为自己成了炮灰,和黄产生芥蒂。宿县整补期间,第148师各主官纷纷前往南京游说,寻求调动。淮海战役初期的宿县战役期间,曾经多次重创解放军的第148师在一夜之间被中野九纵全歼。

济南战役[编辑]

济南战役期间,七兵团一部与邱清泉等组成北上兵团,准备救援济南,但畏惧于解放军强大的阻援兵团,北上兵团一直逡巡不敢进。

1948年9月下旬,山东省城济南失守,成为双方优劣态势转变分水岭。[2]:295黄在之前曾对身边的人说,济南必失,此行必是白忙一场。济南果然很快失守,王耀武化装逃出被俘,北上兵团一直没有作为。济南战役前后,黄率第二十五军、第六十四军等各一部,突袭位于苏北解放军张光中等地方部队,获得重大胜利。

淮海战役[编辑]

1948年8月,黄百韬驻军在连云港附近的海州新安镇一带。

10月下旬,蒋见东北廖耀湘兵团全军覆没,沈阳已甚混乱,危在旦夕,即飞返南京,拟定“徐蚌会战计划”[7]:189。南京政府国防部在淮海战役之前,曾由何应钦召集会议,按照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白崇禧提出“守江必守淮”之方针[7]:191。国军决定徐州剿匪总司令部除以一至两个军坚守徐州据点外,将所有陇海路上城市放弃,集中一切可以集中之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津浦铁路两侧,作攻势防御,与解放军决战[7]:191-192。

10月29日,南京国防部举行作战会议,把“守江必守淮”构想提出讨论,当经决定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方面,以一至两个军坚守徐州,所有陇海铁路上次要城市,一律放弃[8]:97[2]:303。把所有兵力,集中于徐州、蚌埠间之津浦铁路两侧地区,实施攻势防御,守淮(河)保(长)江,拱卫(南)京、沪(上海)[8]:97[2]:303。此一构想呈奉蒋核定后,参谋总长顾祝同即于11月3日,带同作战厅长郭汝瑰,前往徐州,召集剿匪总司令部所属之高级将领,举行会议,研讨具体实施办法[8]:97[2]:303。在会议上,第七兵团司令官黄曾说了一番痛切话:“陈毅主力(七个緃队)业已由鲁(山东)西、南南下,将会合其在(江)苏北三个纵队,夹击我兵团。刘伯承部将从西南方向,牵制剿总各主力兵团,使不能应援我。如此击破我兵团后,再循序逐次各个击破其各兵团。”[8]:97[2]:303-304他并主张以徐州为中心,集结各兵团对东南西北各方向备战,深沟高垒,打算作持久战[8]:97。黄这番话,在此前稍久,曾对刘峙说过,没有甚么反应,所以又在会上提出[8]:97。根据以后事实,黄此一看法,可以说完全正确,只是没有被采纳重视,才招致恶果[8]:97。而且这个方案最终也未及时实施[9]。杜聿明对国防部主管作战之参谋次长刘斐、作战厅长郭汝瑰,都有点不放心,认为他们都有共产党间谍嫌疑[8]:100。

运河撤退[编辑]

在淮海战役开始前,根据中华民国国防部计划,黄部应从海州向西撤退至徐州附近的津浦铁路一带,以期集中兵力,对抗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所部的军事进攻。

淮海战役前夕,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曾举行徐蚌前线最高军事会议,当时黄根据陈毅、粟裕南下动向,提议放弃苏北重镇海州,大军集结徐州,使用“乌龟战术”,(仿效拿破仑车轮战术)以防守防御战术待变,然后伺机歼敌。但是此方案遭到邱清泉等人嘲笑讥讽,不过最后在顾祝同赞同下,得以执行。11月4日,黄在回新安镇火车上,对部下喟叹这个计划批准的太晚。

回到新安镇后,黄开始部署大军撤退。在新安镇,他曾与陆军大学同学、总统府战地视察官李以劻深夜长谈。此时奉命给黄部运送军粮弹药等补给的兵站,在总撤退形势下,将所有物资直接运抵徐州,导致黄部库存粮食弹药均不多,日后在碾庄所需补给绝大部分依靠空投。但是正在黄百韬奉命执行转移时,却因刘峙命其等待撤退之第四十四军,故比原计划推迟两天开始。第四十四军是川军,军长王泽浚,装备奇差,很多部队甚至使用二战前中国国产标准装备汉阳造,其主要装备,连地方部队都不屑一顾。在此期间,又因军务繁忙,且缺乏必要人员装备,同时因为黄大意(一说黄曾向刘希望徐州工兵搭浮桥,但是徐州方面迟迟不来),迟迟未在京杭运河上架设浮桥。

黄兵团原定11月5日开拔,向大运河以西撤退[2]:305。但因接应掩护由海州撤退之第九绥靖区及第四十四军,行动迟滞,以致耽误两天[2]:305。于11月7日才按照顺序,沿陇海铁路向西移动[2]:305。第六十三军则由新安镇西南之窑湾渡运河西撤[2]:305。运河上只有一座铁桥,大兵团拥挤一起,加上眷属行李,以及随军撤退之地方行政和党务人员,无法从桥上迅速通过[2]:305。

碾庄战役[编辑]

而此时解放军粟裕部已奉命兼程在途中拦阻并攻击黄百韬所部。陈毅以一部阻击徐州方面国军,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8]:106。11月7日,蒋在黄埔官邸召集军事会议,会上已接到黄百韬兵团被围消息,决定以李弥兵团守徐州,令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回徐州东进,以解碾庄黄百韬兵团之危[2]:368。由此证明统帅部对于前线情况并不确切了解[2]:368。11月8日,原驻徐州东北枣庄、台儿庄地区之第三绥靖区所属第五十九军、第七十七军,此时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领,四分之三以上之官兵投向中国共产党[2]:305。解放军因得第三绥靖区冯治安、张克侠所部三个半师阵前起变,以主力迅速南下,占领徐州以东碾庄至曹八集一带地区,把原驻新安之黄百韬兵团隔绝包围[2]:368。粟裕后来给中央报告,说战机就是四小时;如果何基沣、张克侠不投共,就没有包围黄百韬的战机[10]。

黄百韬撤退目标,第一步是碾庄,各军到碾庄会齐后,再往西向八义集,大许家开进[2]:306。因为一座桥不够用,他令第二十五军及第一百军,分别在牛山、炮车两处占领阵地,对东、北两方警戒,掩护第六十三、六十四、四十四3个军通过运河[2]:306。解放军陈毅部,先以其第二、十一、十二3个纵队,把第六十三军包围于窑湾,经过2天多血战,该军主力覆没,其强渡运河一部,也在运河西岸落败[2]:306。第二十五军因为掩护友军,遭受创伤[2]:306。第一百军之第四十四师渡过运河之后,没有遵令到碾庄集中,直奔八义集,也被解放军夹击歼灭[2]:306。在这场序战中,黄百韬部即损失五分之一以上兵力[2]:306。

第六十三军陈章因为盲目自大被全歼,第一百军主力第四十四师因与第二十五军内讧,第二十五军一部留守运河大桥,在极紧张之情况下,过早炸毁运河大桥,导致第四十四师主力无法过河,遭到华东野战军重大打击。第四十四师师长刘声鹤负气率残部离开第七兵团,旋被全歼。第四十四军、第二十五军及第一百军余部,在过河过程中同样遭受巨大损失,士兵逃亡严重,自相践踏死亡,不在少数,同时遭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因此,第七兵团原本号称12万,过河后,仅余7万人,且辎重损失惨重。此时第七兵团5个军,仅剩第二十五军、第四十四军、第六十四军、第一百军4个军不满员部队(第二十五军第一四八师一直在宿县,第一百军第十九师早在济南战役已被全歼,第四十四军第一六二师第四八六团在扬州未归建)。

黄百韬于兵团主力渡过运河后,召集各军长在碾庄开会[2]:306。在华野主力尚在大运河以东情况下,第七兵团其他各军长包括黄伯韬都主张依照兵团既定部署,兼程前进,向徐州快速靠拢,撤向大许家。第二十五军军长陈士章说豫东大战第二十五军和第七十二军只隔二十里,炮火连天,都始终冲不开共军的隔绝,现在大军留在孤地绝境,指望邱清泉远道而来解救根本痴人说梦。有人说:“西走一里好一里。……现在留在此地,万一被围,若想友军来援,恐不可靠。”[11]。但在西撤中基本没受损失、部队最为完整的第六十四军军长刘镇湘执意就地坚守,说下一站大许家黄百韬给该军分配的驻地是一座土山,他不喜欢,而且在碾庄已经修筑好阵地,一定要跟共军打一仗、凭借第十三兵团早已建设好的碾庄阵地固守待援。[2]:306。黄百韬犹豫不定,向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请示,刘峙让他自己决定。恰巧国防部来一道电令:大意是黄百韬兵团未过运河,已受挫失,如继续行进,万一被解放军尾追,恐有被击破之虑[2]:306。当前行止,由黄百韬视状况自行决定[2]:306。如有必要,在碾庄集结整顿,打退敌人之后再走亦可[2]:306。黄百韬考虑再三,最后同意了就地坚守的方案。华野主力第一、二、四、六、九、十一、十二、十三、新八等9个纵队全部渡过大运河,稳稳当当把第七兵团围困在碾庄。[2]:306-307。

11月9日,杜聿明回到南京,发觉国军主力还在徐州附近,黄百韬兵团且已被围[2]:307。前面所说在蚌埠附近决战之计划,已经不能实施[2]:307。

留守碾庄[编辑]

黄见势不妙,希望李弥第十三兵团协助撤退。李弥拿出刘峙命令,执意按计划回撤,拒绝援助。李弥拒绝对第七兵团掩护,以致黄第七兵团侧翼门户洞开。解放军行军速度超出预料,在一日之内,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就攻占碾庄与徐州之间曹八集等各据点要道。最终华野粟裕部及时阻截,并初步重兵包围。此时七兵团仍可前往曹八集还有很大机会与徐州出来接应之部队会师,但七兵团主力之第六十四军军长刘镇湘极度抵制,而黄百韬此时也心灰意冷,又遥想豫东大战的战况,同时在南京支持下,决意就地固守。

黄百韬作战强调以攻为守,在最初几天的作战中,曾组织兵力对立足未稳的解放军发动局部逆袭,取得良好效果,当时国军空军的一个报告中指出:某日,黄兵团发动逆袭,包围徐庄,歼敌千余。

11月10日下午,蒋在官邸会报中,核定国防部所提新作战计划[12],并嘱杜聿明即刻回徐州指挥执行[2]:307。杜聿明集团三个兵团和李延年兵团由徐州、固镇分途赴援,被解放军顽强抵抗,打不过去[8]:109。蒋催李弥、邱清泉各部兵团驰援。邱部之主力国民革命军第五军迟迟不肯全面出击,而李弥也并不积极,因此夜以继日一连猛攻十天,才进展三十多华里,离碾庄还有四十多华里,黄兵团已无力支持下去[8]:101。

1948年11月12日,蒋介石给黄百韬下达杀俘手令“凡有俘匪,必须就地处决或即释回,切勿留置我阵地范围之内,务特注意”[13]11月14日执行杀俘令,第六十四军159师477团团长黄大铿在碾庄地区撤出小王庄前令三营副营长吕树明率七连一个班以机枪射杀解放军23个被俘的人员与伤员。[14]

11月15日,顾祝同由南京乘飞机到徐州,督促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部东进解围”[15]:350期间,顾祝同曾亲到徐州督战,也曾坐飞机到碾庄上空跟黄百韬通话打气[8]:101。刘镇湘劝黄百韬突围,黄说:“我老了,而且多病,作俘虏我走不动,也不难为情。我牺牲了,还可使别人知道有忠心耿耿的国民党人,或可使那些醉生梦死的人醒悟过来,国民党或许还有希望。你年纪还轻,尚有可为,希望你突围出去,再为党国做点事”[16]。

力战阵亡[编辑]

1948年11月22日,第六十三军军长陈章于窑湾之战败阵后身亡。同日黄百韬兵团覆灭于碾庄地区。共军方面称黄百韬是被击毙的,而国军方面则声称他最后用手枪自杀[2]:309。死前,他拿出一张照片,背面写:“黄伯韬尽忠报国”,请杨廷宴转交蒋介石委员长。

黄百韬死前,曾告诉第二十五军副军长杨廷宴说:“我有三件事想不通:一、我为什么那么傻,要在新安镇等第四十四军两天?二、我在新安镇等两天之久,为甚么不知道早点在运河上架几座浮桥?三、李弥兵团既然以后要向东来援救我,为什么当初他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西撤?”[8]:102[2]:310-311

黄焕然墓南京黄百韬墓,为半圆形水泥墓冢,上题“黄焕然之墓 一八九九年-一九四八年”。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所在玄武区蒋王庙街6号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时代民国编号5-5-03登录2023年9月[17]

黄百韬兵团的覆灭,使解放军在兵力对比上转为优势,并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黄百韬兵团的覆灭事实上已决定了淮海战役的胜负。

1949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追其为陆军上将并于南京锺山举行国葬(墓址在太平门外曹古山国葬区),由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亲自主持,并再追赠其青天白日勋章。同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中华民国政府再将其骨骸迁葬于台湾五指山公墓上将区。此外在南京太平门外蒋王庙李文忠墓后山亦有黄百韬墓,可能为其衣冠冢[18],2023年9月入选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7]。1960年,已经撤退到台湾的国民政府正兴建了一条中横公路,为纪念黄百韬而在中横公路的宜兰支线一座桥题名“百韬桥”,这座桥现今位在台7甲线起点。

逸闻[编辑]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总统令 (民国46年11月12日)

1957年10月29日,黄百韬之子黄效先因1956年5月10日犯下命案被判死刑[19]。在黄母的求情下,当时的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因黄百韬功勋,不忍黄家血脉就此中断,而亲自在11月12日下令减刑改处无期徒刑[20]。1969年,获假释出狱[21]。

民间传说黄妻系携黄百韬生前所获青天白日勋章申求而得解,使民间误会该勋章有“免死金牌”之用。姑不论此传言是否属实,然事实上青天白日勋章无法当作免死金牌[22];奉军胡毓坤将军1930年授勋,1946年被国民政府枪决;张炎、李福和、黄樵松、李玉堂、周庆祥等授勋者,都因不同原因被国民政府处决。

注释[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 《黄百韬死后,青天白日勋章被妻子当成“免死金牌”,换了儿子一命》:“黄百韬(1900年9月9日—1948年11月22日),男,汉族,又名黄伯韬,字焕然,号寒玉,原籍广东梅县(今梅州梅江区),生于天津。”. [2022年2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19日).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王禹廷. 〈攸關全局的徐蚌會戰〉. 《大決戰(下):裂岸》.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 

^ 3.0 3.1 3.2 唐德刚著、张学良口述. 唐德刚:〈从北京政变到皇姑屯期间的奉张父子〉,1991年7月29日,原载于《传记文学》第五十九卷第三期,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张学良口述历史》 初版. 台北: 远流出版. 2009-03-01.

^ 陈士章:《黄百韬的起家和败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

^ 岳星明:《有关黄百韬史料的补正》,刊载在《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一辑,第304-305页。

^ “共匪渗透在我方高级作战参谋机构,制造内部矛盾,几个重要关键的分裂,几乎都是参谋机构造成的。如邱、胡二部队的分裂,邱清泉、沈澄年的隔阂,邱清泉、黄百韬的分裂,使后来黄终于死在碾庄。国防部作战参谋次长、剿总参谋长的受匪渗透,使部队内部问题丛生。此外国防部也发布了很多假情报,没有匪踪说有,西面没有匪兵却说有匪的纵队,凭空使部队力量分散,这都是战局的败因。”(《徐蚌会战的序幕》中华民国八十五年《口述历史》第八期《吴思珩先生访问纪录》)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5-17.

^ 7.0 7.1 7.2 杜聿明. 〈淮海戰役始末〉. 《國共內戰秘錄》. 台北: 巴比伦出版社. 1991.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王禹廷. 《胡璉評傳》.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87-06-15. 

^ 存档副本. [201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1月9日). 郑义:《孙元良将军谈五十六年前萧县突围秘辛》

^ 劉統:《專家:1948年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真正原因》. 凤凰网. 2008-11-14 [2014-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3). 

^ 见王禹廷著,〈攸关全局的徐蚌会战〉,刊《大决战(下):裂岸》,香港中原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306页

^ “一、国军以内线作战原则,先将运河西岸,徐州以东之共军击灭,以解黄百韬之围。二、以黄兵团主力坚守碾庄,第六十三军坚守窑湾待援。三、以李弥兵团守备徐州。四、以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迅速东调,击破徐州、碾庄间之共军,援救黄百韬兵团。”见王禹廷著:〈攸关全局的徐蚌会战〉,刊《大决战(下):裂岸》,香港中原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307页

^ 台湾国史馆公布“机密(甲)第11545号”档案全文如下:“黄司令官伯韬:真电甚慰。灰日手书想已接阅。连日激战伤亡已如何?凡有俘匪,必须就地处决或即释回,切勿留置我阵地范围之内,务特注意。我军以现在态度与地形,又有吾弟指挥若定,必能争取决定性之胜利。刻正督促大军增援,日内当可夹击残匪于预定地区,期能彻底歼灭以重定国基,完成大业也。中正手启”

^ 1948年12月14日,新华社播发淮海前线消息《竟敢杀害解放军被俘同志 战犯黄大铿已缉拿归案 淮海我最高军法机关决依法惩办》

^ 王成斌等主编 (编).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4).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8. 

^ 淮海战役的几个谜团 (2)--党史频道. 人民网. [2019-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5). 

^ 17.0 17.1 南京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3-9-14.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王晓华. 国军上将黄百韬三穴之谜. 《档案春秋》2009年1月.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 最高法院46年台上字第1265號刑事判決. [201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總統府公報》第861號第1頁. [201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 

^ 《看天下》2007年第15期

^ 联合新闻网. 【長知識】別再相信 青天白日勳章=免死金牌 | 要聞 | 即時. 即时. [2017-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参见[编辑]

皖南事变

南麻战役

豫东战役

徐蚌会战

潜伏于中华民国国军中的中共间谍列表

民国30年抗战时期中央政府国民革命军集团军序列

外部链接[编辑]

杂牌军中杀出的悍将黄百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国民革命军第25军[永久失效链接]

查论编 国民革命忠烈祠个人位先烈文烈士祠

陆皓东

刘静庵

田激扬

程良

徐廉辉

山田良政

薛哲

陈发炎

徐临瑞

周增

陈福

陈才

吴樾

黄鹤鸣

严确廷

萧克昌

刘懋德

陈清畴

卞鼐

范模

徐锡麟

李晚

周实

梁耀汉

徐礼明

孙振淼

贾振琨

范传甲

张榕

张祥登

饶辅廷

吴春杨

李季筼

王灿登

周献臣

林冠慈

熊成基

范燮

余丑

张朝

郭典三

邱玉成

王占魁

梁廷樾

徐国泰

罗遇坤

云振飞

薛成苇

罗联

黄毓英

邵麟勋

罗进

李文楷

史坚如

江继复

马宗汉

税联三

杜凤书

马福益

葛谦

严国丰

陈勇波

刘道一

罗乃琳

王汉

李文甫

徐满凌

杨振鸿

邹容

徐保生

江运春

邓廷保

谢奉琦

李祖恩

倪映典

李实

李雁南

黄宗炳

黎少廷

钱定三

蒋大同

徐容九

徐昭良

胡应昇

徐佩毓

徐熠成

罗坤

谭馥

廖宗纶

徐培添

曾日全

朱贵全

陈天华

魏金龙

徐松根

徐曰培

丘四

郭继梅

林西惠

李炳辉

郑士良

杨衢云

徐进炲

李仕杰

林盛初

周华

张学龄

李金奇

禹之谟

程奎光

陈春

徐应安

余俊英

姚洪业

余东雄

温生才

车钺

马侣

方声洞

宋飏裘

罗仲霍

林文

龚春台

罗干

冯超骧

魏宗铨

徐广滔

林尹民

杨卓霖

徐茂燎

卓秋元

陈伯平

劳培

刘元栋

朱子龙

刘岐山

陈潮

宋玉琳

林修明

石德宽

秋瑾

白毓崑

陈敬岳

李德山

廖树勋

张先培

游寿

郭公接

杨任

韦树模

杨禹昌

吴禄贞

韦统铃

黄之萌

韦统淮

周维桢

赵魏

张世膺

韦荣初

彭家珍

阮式

江来甫

喻培伦

高敏树

韦云卿

李炳尧

许雪秋

秦炳

黄洪昆

饶国梁

陈宏生

彭楚藩

张维屏

李景沅

彭萱

刘复基

华金元

张照发

杨宏胜

陈可钧

张锺端

焦达峰

阮德山

刘凤楼

陈作新

刘六符

张得成

陈甫仁

陈更新

单鹏彦

杨旭东

林觉民

王天杰

周祥生

陈与燊

徐振泉

王金铭

杨韵珂

李鸿绪

熊朝霖

田淑扬

杨笃生

孙谏声

许达相

王梦兰

余昭常

李干公

庞雄

施从云

罗树苍

崔德聚

陈文褒

吴大洲

王治军

王子让

朱少穆

梁廷栋

张振武

林述庆

曹锡圭

陈其美

王明山

于逸坤

黄安和

陈模

张文光

方次石

淡春谷

锺明光

崔道平

王国柱

甯调元

张士秀

伏龙

樊炎

巫绍光

林文英

张培爵

伍汉持

罗侃亭

陈可钧

张铁菴

冯茂斋

刘霖

沈翔云

陈景华

宋教仁

李一球

陈钜海

蒋翊武

张永正

锺自强

杨王鹏

王晓峰

邹杰

贺新

程家柽

蔡锐霆

张鱼书

张懋隆

方维

夏尔屿

张百祥

顾锡九

黄佛青

刘殿华

熊樾山

马升甫

陈鼎元

范鸿仙

邓承昉

王宪章

邓铿

沈寅宾

马幼伯

孙昌

胡廷佐

王兴年

杨仙逸

周朝宗

张汇滔

张义安

温德尧

张铁梅

谢铁良

陈积庆

王文华

金国治

井勿幕

杜龄昌

朱执信

程璧光

杨洒洪

尹神武

耿端人

王维汉

苏松山

夏重民

王正宗

盛延褀

顾品珍

楚严

梁国一

吴斌

黄体荣

赵又新

王贯忱

洪锡龄

梁沾鸿

徐树棠

刘景双

杨锦堂

何才杰

潘宝寿

萧觉民

吴宽木

吴汤兴

郑迓理

莫那·鲁道

吕元典

龙才

简大狮

何云灯

吴彭年

李河隆

赵鸿蟠

陈春树

林为恩

王耀庭

罗臭头

刘仕确

姜绍祖

赖冰

赖永兴

江国辉

徐骧

萧光明

魏忠铨

吴德福

赖来

何再来

余清芳

花冈一郎

郑进安

罗俊

瓦丹阿目伊

林李成

欧清石

詹鹏材

吕大田

林大台

林达

锺发春

邱凤扬

李向荣

翁俊明

罗福星

雷鸣远

朱秉莲

杨光泩

余子武

刘干

林维给

郑资深

柯铁

蔡清琳

陈藤

黄朝

陈小埤

林少猫

郭秋实

张国彦

陈银生

蔡买生

陈德金

张祝停

高亭长

萧大成

陈义顺

雷焕南

曹向经

蔡公时

林昆冈

王宾章

卢斌

张通宝

杜刚

廖喜郎

詹永和

张万金

詹振

吴明美

吴清波

黄阿烈

赖宜

李连鞠

廖宗泽

俞奋

李初瀛

赵质宸

岳希文

许有恒

尹遵党

秦启荣

徐端

胡藻

吴春台

唐宇纵

田子梅

曾庆麟

黄镇中

陈锦涛

张莘夫

师则程

兰风

孔雯掀

李卓峰

李光忱

张宝慈

陈康

陈寿人

金崇印

裴世禺

蔡鑫元

朱宝纯

谢海筹

李玉书

耿继勋

张子良

梁敦厚

阎慧卿

武烈士祠

廖仲恺

陈秋霖

刘尧宸

李培发

詹大悲

罗群

谢相臣

李仲斌

王庭兰

潘国聪

魏得成

刘岳耀

胡谦

牟惠来

张振甲

陈鸿彬

郭树棫

马瑞芹

胡礼同

贾德润

孙绳武

帅公安

贺月德

刘永镒

郑金声

锺伯琴

赵锺俊

赵锺华

李国臣

李炎

董锡纯

申从周

魏长林

唐嗣桐

邵元冲

彭邦枢

侯克圣

王铠

杨镇亚

蒋孝先

蒋斌

徐方

聂洸

胡祖玉

徐德佐

蒋旅长

李明

洪汉杰

何振藩

周稙先

刘书春

郝绮富

蒋先云

何立中

侯鹏飞

陈向震

杨德新

陈正諠

章辅卿

李正华

王云亭

魏我威

夏超

张辉瓒

李荆石

李月峰

李延龄

牛元峰

谢彬

熊瑞龄

葛锺山

陈炳章

张忠

谭曙卿

徐震方

厉式鼎

王捷俊

周纬黄

杨德良

苗可秀

岳维峻

朱鼎三

葛子厚

张谷中

张景南

张敬

翁达

周复

张殿魁

许金声

戴安澜

傅楠

高道光

毛岱钧

蔡炳炎

黄永淮

秦霖

陈文杞

万舞

郑廷珍

李世平

王甲本

姜玉贞

梁鉴堂

郝梦龄

马文彩

王凤山

邵存诚

刘家麒

温健公

卢尚秀

赵翔之

许国璋

夏维礼

吕旃蒙

方叔洪

严家训

杨杰

尉迟凤冈

吴继光

陈宗祀

陈烈

李汉卿

张骏

齐学启

赵渭宾

陈锺书

官惠民

张致广

万金声

黄梅兴

黄德兴

朱世勤

张国基

柴意新

王松元

李家钰

卢广伟

杨再云

张树祯

张谞行

刘眉生

萧健九

林光伟

岑铿

夏国璋

廖孟仁

谢铁南

张春炎

胡义宾

赵登禹

韩家麟

萧俊岭

高志航

陈济垣

李锦荣

韩炳宸

饶国华

彭士量

朱赤

杨仁天

高致嵩

罗策群

胡旭盱

秦墉

杨家骝

阚维雍

姜宏勋

佟麟阁

司徒非

谢琼珠

洪锄非

吴广恕

张剑虹

刘彰民

李仲寰

王辉武

姚中英

宫志沂

张镜远

李果谌

易安华

谢晋元

丁永缙

戴静园

萧山令

金镜清

陈德馨

张成义

李兰池

韦灿

郁仁治

莫肇衡

刘震东

邹洪

吕公良

邓佐虞

王铭章

陈师洛

段捷三

张众佩

陈中柱

张能忍

魏凤韶

张诚德

赵锡章

王儒钦

张惠民

邓铁梅

陈蕴瑜

黄福臣

夏军川

黄启东

陈克球

周元

赵清廉

雷忠

彭璋

谢昇标

徐积璋

王禹九

王凤阁

胡凤林

武守中

朱炎辉

姚建新

陈飞龙

孙堂臣

冯安邦

张培梅

刘景山

王传绶

赵侗

张维良

李绍嘉

赵铭

李必藩

萧孝泽

朱家麟

郭如嵩

马威龙

周致远

庞泰峰

周鸿宾

刘桂五

韩香齐

朱芝荣

刘纬

郑作民

李成林

纪鸿儒

张荣冈

唐聚五

陆领

李国良

王保忠

林英灿

周骏彦

李席久

胡式禹

张自忠

吴克仁

胡金波

李忍涛

陈安宝

邱中度

高克敏

于思元

马玉仁

杨振西

王自衡

李春农

锺毅

傅忠贵

王淦尘

徐镇国

樊钊

曹直正

燕鼎九

孙子高

武士敏

王振东

李怀功

李岐山

李守维

周致中

张庆树

苑培民

蒋志英

韩忠义

郭贻衍

唐淮源

薄锡三

朱鸿勋

张新阶

王竣

邓述恩

王克敬

张利堂

锺芳峻

王剑岳

谢承瑞

廖龄奇

石作衡

陈绍堂

袁聘之

王湘

鲍刚

李文开

武汉卿

戴民权

黄英诚

寸性奇

王殿华

张銮基

胡越

杨生

岑家焯

张植桴

黄祯泰

缪澂中

段朗如

邵恩三

刘金声

张世惠

陈范

周骏彦

赖传湘

徐衍崑

李俭

姜宝德

扈先梅

李文焕

李宜煊

尚振声

窦来庚

刘启文

金玉坡

张荣发

李恒华

毛步欧

路景荣

王锡山

郭怀翰

夏子明

蓝挺

杨世立

张人杰

苏世安

任景让

江春炎

王立业

邵一之

瞿步恺

艾亚春

金光灼

邓玉琢

杨剑秋

黄红

孙明瑾

张鹏飞

吕晓韬

庞汉祯

邱毓桢

杨秀峰

顾大光

蒋公敏

韩子清

汤尧

单洪培

丘中直

曾坚

刘一华

黄雨定

张润珊

夏炯

赵恭

廖定藩

何樵夫

邓匡元

胡嘉恒

赵仁

田勋云

牛平章

刘秉哲

黄维一

方乐书

刘戡

齐庆斌

韩增栋

沈思泰

曹勤馀

戴朝恩

卢英龙

刘庆曾

马虎山

周静吾

鲁英麐

石建中

王业鸿

罗懋勋

刘逢会

罗春波

刘孟廉

雷秀成

岳岐山

李家杰

曾强

黄百韬

冯用民

刘子宽

胡长青

王梦庚

刘绍汤

王春晖

郑锡麟

戴之奇

唐玉琨

张仁珍

汤毅生

张天佐

傅秉勋

翟紫封

李楚瀛

王学吾

姚升瀛

熊绶春

苏景泰

郑瑜

锺德邦

黄逸公

张少华

桂运昌

马元祥

胡栋成

徐松坚

莫超骏

李仲辛

莫德宏

徐继泰

岑孟达

陈光中

严家诰

何理鸣

徐经济

陈重

李鉴思

庞仲干

郭统德

王震

杨荫寰

龚绍华

张一中

戴维钧

王继祥

王作栋

马培基

刘声鹤

赵保原

严明

彭毓斌

郭唐贤

戴笠

王金琮

唐式遵

龚仙舫

郭墨涛

褚大光

桂银平

李邦藩

周迅予

李铭鼎

赵振东

锺铁肩

邱清泉

尽振洲

廖广军

张业

杨干才

黄康永

王敬鑫

荆有麟

杜德孚

戴炳南

成希超

谢厥成

张君嵩

谭文纬

李慧谿

郭清

李宏达

汪承钊

谢肖良

喻英奇

田君健

李果然

陈暄

李英奇

戴云林

锺彬

王菱舟

邓伯涵

赵仲容

潘皓然

刘炽昭

黄朝理

郭景云

李肃候

康法如

谢世钦

都堪

明灿

温其亮

李元凯

周少宾

卢醒

李民彝

陈章

蔡仁杰

李岐鸣

李穰

张灵甫

吉星文

赵家骧

章杰

谭嘉范

苏振刚

袁德海

王靖国

蒋修仁

甘丽初

李宜

罗搴旭

李光华

马柏生

李学正

熊剑东

徐保

刘宪焯

陈仲武

陈秀章

王柏林

龚宪

张鸿惠

王生明

其他

浙江金华殉难司法人员(文)

旅菲血干团(文)

陆军第十一师阵亡将士(武)

中华民国驻印军阵亡将士(武)

中华民国国军于巴纽阵亡将士(武)

中华民国远征军于缅甸阵亡将士(武)

腾冲战役阵亡将士(武)

青岛保安总队阵亡将士(武)

南日岛战役阵亡将士(武)

登步岛战役阵亡将士(武)

东山岛战役阵亡将士(武)

九三炮战阵亡将士(武)

大陈岛战役阵亡将士(武)

海南岛战役阵亡将士(武)

一江山烈士(武)

八二三战役阵亡将士(武)

云南反共救国军阵亡将士(武)

各时期死难军民

另见

国民革命忠烈祠

忠烈祠

南岳忠烈祠

台湾忠烈祠条目一览

烈士

文烈士祠设个人牌位者:领导人或具特殊贡献者。武烈士祠设个人牌位者:将官军衔或追晋为将官军阶者。

规范控制

WorldCat Identities

FAST: 221816

HKCAN: 9811114433703406

ISNI: 0000 0000 6375 9226

LCCN: n87910913

NTA: 18385585X

VIAF: 38446287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黃百韜&oldid=81805617”

分类:​1900年出生1948年逝世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黄姓梅县人天津人北伐人物国共战争人物中日战争中国军事人物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中国反共主义者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中华民国大陆时期自杀者中国自杀军事人物安葬于国军示范公墓者入祀国民革命忠烈祠者获中华民国总统颁褒扬令者追赠中华民国陆军上将者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反共主义者陆军大学校友隐藏分类:​Webarchive模板wayback链接引文格式1错误:日期含有访问日期但无网址的引用的页面自2013年8月需补充来源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本地有相关图片而维基数据未添加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需补充来源的条目使用小型讯息框的页面自2018年5月带有失效链接的条目条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链接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HKCA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24年3月7日 (星期四) 08:07。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按美国国内税收法501(c)(3)登记的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政策

关于维基百科

免责声明

行为准则

开发者

统计

Cookie声明

手机版视图

开关有限宽度模式

如何评价黄百韬? - 知乎

如何评价黄百韬?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军事中国近代史中国国民党中国军事史淮海战役如何评价黄百韬?黄到底是不是杂牌军中的王牌?是否真的忠诚善战?是否真的洁身自好、严于律己?他跟顾祝同之间又是怎样的渊源?关注者1,052被浏览3,046,128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9 条评论​分享​116 个回答默认排序理水虫虫会治水的吗​ 关注顾祝同是黄百韬的贵人,但黄一开始不算是顾祝同的人。顾祝同起初并没有看上黄百韬,只是让黄陪跑一下,但是机缘巧合 蒋公圈了黄,而黄一心向顾靠拢,也就成顾的人了。黄百韬没有参与皖南事变关于黄百韬系皖南事变重要打手一事,时任第三战区参谋处处长的岳星明则在《有关黄百韬史料的补正》一文中作了辟谣,岳指出:黄百韬虽担任过第二十五军的军长,但那是1944年春以后的事。至“皖南事变”则是发生在1941年1月,那时的第二十五军军长为张文靖(号廉夫),而不是黄百韬,文中叙述,不够明确,且含混之处,容易令人误解。……黄百韬不是“皖南解决新四军的策划人”,也不是当时第三战区顾祝同的参谋长。因为在1941年1月“皖南事变”当时,第三战区顾祝同的参谋长为邹文华(号实秋,扬州人),而我是当时第三战区顾祝同的参谋处处长,知道得很的确。记得在1941年夏初,我曾随顾祝同到重庆,就在这时,黄百韬才由反动国防部的中将高级参谋,被任命为第三战区的参谋长,顾祝同要我去见过黄百韬,当面和黄联系同回上饶长官部的一切手续。黄百韬就任参谋长后,我仍在参谋处,和黄相处了一年多的时间。岳星明所说与黄百韬毙命后《中央日报》所发简历吻合。据1948年12月7日《中央日报》载《黄氏履历》黄百韬“民国三十年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中将参谋长”。皖南事变是1941年(民国三十年)1月,黄的确是赶不上的。顾祝同提拔黄百韬内幕1948年12月27日,徐永昌在日记中记录了周至柔、林蔚谈顾祝同提拔黄百韬一事的内幕:昨余赞扬黄伯韬之忠烈,并谓为顾墨三所识拔者。而周至柔、林蔚文对黄颇多微词,且言并非墨三所举,曩昔为军令部保荐,顾保人员首列,而黄名在次,不意即误圈定云云。淮海战役杀俘1948年11月12日, 蒋公给黄百韬下达杀俘手令,全文如下:黄司令官伯韬:真电甚慰。灰日手书想已接阅。连日激战伤亡已如何?凡有俘“匪”,必须就地处决或即释回,切勿留置我阵地范围之内,务特注意。我军以现在态度与地形,又有吾弟指挥若定,必能争取决定性之胜利。刻正督促大军增援,日内当可夹击残“匪”于预定地区,期能彻底歼灭以重定国基,完成大业也。中正手启随即黄百韬于14日执行杀俘令。虽然黄兵团灰飞烟灭,黄本人毙命,然直接杀俘战犯终被抓获。1948年12月14日,新华社播发淮海前线消息《竟敢杀害解放军被俘同志 战犯黄大铿已缉拿归案 淮海我最高军法机关决依法惩办》,报道黄百韬兵团杀俘罪行,全文如下:【新华社淮海前线十四日电】杀害解放军俘虏之战犯黄大铿等,已缉拿归案。黄犯系蒋匪六十四军一五九师四七七团团长,上月在碾庄地区被歼前,曾命令其部属枪杀解放军某部二十一个被俘的人员与伤员,违犯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发布之“惩处战争罪犯命令”第一项第三条的规定。现该战犯等已自黄伯韬匪部的俘虏群中查获。淮海前线解放军最高军法机关决对该犯等依法惩办。据解放军某部被黄犯等枪杀未死之二同志报告此暴行经过称:十一月四日,碾庄圩东小王庄战斗中,我某团有二十三个同志(只有部分伤员)与部队失掉联络,不幸被蒋匪六十四军一五九师四七七团所俘,被羁于该团特务班。十四日黄昏蒋匪撤出小王庄时,该团团长黄大铿即命其三营营长黄广才负责就地枪杀我二十三个同志。黄广才又令其副营长吕树明率七连一个班以机枪射杀,吕并监督执行。因当时敌人狼狈逃窜,此二人伏至沟内幸未致命,得以生还。发布于 2021-08-31 06:34​赞同 173​​28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三种不同的红色​听老婆话。跟党走。​ 关注要评价黄百韬啊,两个字就够了:孤臣。黄百韬在国民党内,可以说是一个四无之人:无派、无系、无根基、无靠山。无派无系就不用说了,无根基怎么讲呢?因为黄百韬没有自己的部队。他赖以起家的25军,其实是中央军的底子,(25军在组建之初,就是以中央军52师和190师组建的,正宗的中央军,首任军长王敬久,黄埔一期)。即便后来改编后,掺入了杂牌的108师和148师,但它的骨干40师,可是原来的税警总团。所以黄百韬本人是杂牌,但25军真不是杂牌,——也就是说,25军不能算是黄百韬自己的部队。至于说到靠山,有人说有靠山,说黄百韬是顾祝同的人。这话对也不对。黄百韬真正起家确实是从顾祝同手下起来的,但顾祝同对黄的态度,未必有多喜欢。——按照黄百韬部下25军军长陈士章的话说,顾祝同对黄百韬甚至是心存嫌隙的。当初抗战时,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请求调郭寄峤来三战区当参谋长,但郭寄峤是卫立煌的人,当时常公打算让卫立煌去统领远征军,所以不好挖他的墙根,于是在何应钦的推荐下,把黄百韬派了过去(此前黄百韬在军事委员会当高参,年底一篇论文写得好,让何应钦很欣赏)。这让顾祝同非常不满,而黄到任后,又整顿司令部贪污横行的局面,得罪了顾祝同的亲信,使得顾祝同更加不喜,只不过碍于他是常公和何应钦派来的,所以只有捏着鼻子忍了而已。黄百韬自知顾祝同不喜自己,所以任劳任怨,事事小心,正好25军军长张文清调任,顾祝同急着安插私人,于是干脆就举荐黄百韬继任25军军长,眼不见心不烦,快点把参谋长的位子给我腾出来吧。——这就是陈士章口中黄和顾的关系,看得出来黄不但不是顾的人,而且两人之间颇有仇隙。然而,此后每次黄百韬遇到麻烦,都是跑去请求顾祝同的帮忙,顾祝同也能维护他,这是因为黄作为顾的老部下,两人的利益大多数时候是绑在一起的,为黄说话也就是为自己说话。比如孟良崮之后,老蒋要杀黄的头,但顾祝同和汤恩伯纷纷为黄百韬讲情,最终得以撤职留任,戴罪立功。那顾祝同、汤恩伯是因为和黄交情好才这么做的吗?当然不是,因为这次战役,顾祝同以陆军总司令坐镇徐州指挥全局,汤恩伯为第一兵团总司令指挥战场作战,74师被歼后,这两个人理应负责。而黄百韬将所有责任都自己承担,免去了顾、汤的责任,才换来他们的力保。所以,黄百韬真是一个无靠山之人。正因为黄百韬是一个四无之人,谁的派系都不是,孤零零一人茕茕孑立,靠谁都靠不上,所以他唯一的存身之道,就是听话、小心、竭尽心力、任劳任怨。——没办法,象他这样的四无人员,要是不这样的话,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反过来,对国民党而言,正因为黄百韬是一个四无人员,对哪个派系都不构成威胁,所以那些大佬们也就敢于用他。因此,往往在各个派系扯皮撕扯不下的时候,黄百韬这个无依无靠的无派系人员就作为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被推了出来。举个例子,也是孟良崮之战中,83、74、25三个整编师编为一个纵队,本来是要李天霞去指挥的,但张灵甫就不服,不想听李天霞的指挥,主动要求由黄百韬来指挥,所以后来这三个整编师就是由黄来指挥了。(当然,张灵甫事实上也不听黄的指挥,战后追责,黄被免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张灵甫不听从指挥。)再比如,他能当上第七兵团司令,也是和派系斗争有关。国民党军在整编时,陈诚的土木系大肆扩张,凡是11、18两军出来的人,个个升迁,其他各派系的人大多下岗,许多黄埔嫡系都被陈诚打发回家,更不要说是杂牌军了,最后引发了著名的“哭陵”事件。于是其他派系对土木系无不侧目,为了平衡各派,最后在组建第七兵团时,常公就选了黄百韬。(据说本来是要让土木系的胡琏来的)。就这样,所以在国民党内,黄百韬就成了一个传说中的“孤臣”。黄百韬当然是有才干的,否则也不能以一个四无之人步步高升,统领十数万中央军。黄百韬打仗,有两个特点(或者说优点):韧和狠。所谓韧,也就是说他非常有坚持力,同样的局面,换了其他人早崩了,而他能不断坚持,譬如豫东战役,在粟裕全力攻击之下,黄百韬能够死战八昼夜,在阵地马上要被解放军打穿的情况下,他自己爬到坦克上,堂堂兵团司令亲自在最前面冲锋,结果硬是稳住了阵地。到最后全军收缩在帝丘店周围十里之内的十几个村子里,没有水源,数万人只能喝泥浆水,食物药物还不够伤病使用的,换了其他国民党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恐怕早都崩溃了,但黄百韬硬是挺住了,终于等到援兵到来。第二个是狠,作战时,一到军情紧急,往往下令枪毙俘虏。比如豫东之战,在最后就下令杀害了几百名解放军战俘。他曾亲口对部下说“对俘虏能利用就补充缺额,不能补就杀,以免累手累脚。”而解放军显然被他所补充利用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被他俘虏的解放军战士,往往惨遭杀害,帝丘店如此,后来在碾庄也是如此。在碾庄时,凡是失陷的阵地,他也不管上面还有自己的部队在作战,一律集中重炮进行轰击,还说“这样可为作战不力,失陷阵地者戒。”其狠如此。当然,还有一点,因为黄百韬是个“孤臣”,四无人员,所以他打仗不敢耍滑头,打的都是老实仗,仅这点就比其他国民党将领强得多了。国民党其他将领,如李天霞那般千里驰援咱就不说了,就是素称“邱疯子”的邱清泉,在粟裕眼中也是“打仗滑头”、“喜好投机”的主,象黄百韬这样老老实实打仗的人,在国民党里可真是太难得了。不过,黄百韬本人虽然作战骁勇、敢打猛冲,但他的25军只有40师战斗力强,因为是税警总团的底子。其他两个师108和148师都是杂牌,108是东北军系统,王以哲的部队,战斗力就差了些,148师是川军范绍增的部队,那就更等而下之了。所以,对于黄百韬部队的战斗力,粟裕的评价是“徐州系统里中等偏上”,不算最厉害的。据说,黄百韬死后常公悲痛欲绝,叹息道:“黄埔精神不死。”然而黄百韬并不是黄埔出身,常公这是啥意思呢?戴季陶解释说:“黄埔精神不会去死,死的都不是黄埔精神。”意即讽刺黄埔将领个个惜命怕死,舍不得捐躯。一笑~~~~黄百韬死后,常公万分悲痛,抚恤黄百韬遗孀十万金圆券。编辑于 2017-12-18 11:01​赞同 5780​​574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黄百韬 - Wikiwand

- Wikiwand引言黃百韜姓名早年练兵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内战苏北攻坚战孟良崮惨败崛起组建第七兵团济南战役淮海战役运河撤退碾庄战役留守碾庄力战阵亡逸闻注释参考资料参见外部链接黄百韬中国将领 / 维基百科,自由的 encyclopedia 黄百韬(1900年9月9日—1948年11月22日)[1][来源可靠?]又作佰韬,一名伯韬,字焕然,号寒玉,外号杂牌将军,原名黄新,天津府(今天津市)人,祖籍广东省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徐蚌会战时与解放军作战,在碾庄战役战败后死亡(国军方面称其自杀,解放军方面则指其系被击毙)。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8月19日)

Quick Facts 黄百韬, 前任 ...黄百韬黄百韬将军戎装照中华民国国军第3任陆军第七兵团司令任期1948年7月—1948年11月22日前任区寿年(区寿年兵团)继任张耀明(张耀明兵团)中华民国国军陆军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任期1946年5月—1948年7月前任自己,第二十五军军长继任陈士章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军长任期1943年10月5日—1946年5月前任张文清继任自己,第二十五军整编

个人资料性别男出生黄新(1900-09-09)1900年9月9日 清朝直隶省天津府逝世1948年11月22日(1948岁—11—22)(48岁) †/× 中国江苏省邳县碾庄墓地 台湾新北市汐止区五指山国军示范公墓特勋区国籍 清朝(1900年-1912年) 中华民国(1912年-1928年) 中华民国(1928年-1948年)政党 中国国民党配偶金素勤亲属(妻):金素勤(子):黄效先(子):黄振先(子):黄敬先(子):黄绍先(女):黄述明(女):黄述文(女):黄述玲职业职业军人获奖青天白日勋章三等宝鼎勋章三等云麾勋章军事背景效忠 中华民国服役 中华民国陆军军衔 中将 二级上将(追晋)参战碾庄战役 †/×

学历

河北工专中学部金陵军官教育团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

经历

传令兵团长、旅长、师长第六战区参谋长冀察战区参谋长第三战区参谋长25军军长第七兵团中将司令

Close

姓名

此章节尚无参考来源,内容或许无法查证。

在国共双方各种正式文电中,其姓名的写法有2种:黄百韬、黄伯韬。

1948年11月29日《申报》刊载黄百韬的题词“发扬正气”,落款是“黄百韬”。台湾官方公布的政府历史档案中,1948年7月黄发给国防部第三厅(作战)的电报,落款也是“黄百韬”。

但在蒋介石手令里,一般都做“黄伯韬”。例如,1947年11月16日蒋介石手令总统府军务局,陆军整编第25师、整编第73师两师编为整编第三十五军并令黄伯韬出任该整编军军长的手令录底稿,即为“黄伯韬”。

解放军在碾庄战役完成歼灭黄兵团之前,一直称其为“黄伯韬”。但在碾庄战役结束后从战场上缴获黄本人佩戴的胸章上写的是“黄百韬”后,新华社1949年1月19日播发的消息《国民党第二兵团司令 邱匪清泉被击毙》开始,改称其为“黄百韬”。1991年修订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二版时,在《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等文章中把第一版使用的“黄伯韬”改为“黄百韬”。

其孙子立墓碑为“陆军二级上将 黄百韬 暨夫人 金素勤 之墓”

黄百韬原名黄新,字焕然。从军后由于读音很像“黄兴”,把字当名改称黄焕然。围剿红二军团时身为旅长,未及时救援师部被围歼,导致师长张振汉被俘,黄得以升任师长,部队不服气,只好调离该部,入陆军大学期间又改名为“百韬”。

早年

黄百韬之父为广东省嘉应州人,曾在李鸿章淮军任下级军官,后并随淮军举家徙居天津,黄百韬也生于天津并在此长大。传言黄因为家境颇贫的缘故,身体清瘦,后又因秃顶,被人称为“黄秃子”。大约在13岁,黄百韬开始在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中学部学习。因家道中落,投入直隶省天津同乡的江苏督军李纯(时称“李大帅”)部下当传令兵[2]:309。李纯是直系核心,所部也是非河北人不用,贴身卫兵必须是天津知根知底的子弟。黄聪明伶俐,又有文化,李纯将心爱的一个婢女许给黄为妻。很快在黄妻协助下,推黄去江西第九混成旅学兵营,再是江苏军官教育团,再是李纯的金陵军官教育团学习,期间张宗昌为金陵军官教育团团长,因此有了师生名分。1920年10月12日李纯暴亡(一说自杀,一说被副官枪杀),黄没了靠山,毕业后只好入江苏省防军当排长、后晋升连长。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获胜入关,段祺瑞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25年初,张作霖以张宗昌在长江下游的江苏、上海有作战经验,任命张宗昌为苏皖鲁三省剿匪总司令,驻扎徐州,挟前“淞沪护军使”、战败投奉之卢永祥挥军南下,击破直系齐燮元军进占南京[3]:360。卢永祥于南京一带网罗一些淞沪旧部增组“宣抚军”,仍以张宗昌为总司令,率军循沪宁铁路东进[3]:360。1月底,占领上海[3]:360。黄投降张宗昌,因师生关系,在张部快速擢升历任营长、团长。北伐战争时期已在张宗昌麾下徐源泉部升到旅长[2]:309。1928年二次北伐中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兵败蒋介石,所部被蒋吞并,随徐源泉投效国民革命军[2]:309。因在中原大战中作战有功,徐源泉所部扩编为第十六路军,基干部队只有第十军,下辖第41、48师,徐源泉兼任第48师师长,41师长是张振汉。

北伐期间,蒋部队曾遭到黄部顽强阻击,损失惨重,一度引起蒋注意。此时黄仅是张麾下一个营长。因此后来受到蒋特别召见,据说给蒋留下印象非常良好。不久黄因战功从参谋升至团长。徐源泉作为湖北军阀,长期与贺龙、段德昌部红三军作战。黄新在几次拉锯战中颇为勇敢,出力甚多,被提拔为第41师第123旅旅长(第121旅旅长是丁治磐)。1932年3月,在号称“湘鄂西苏区的广昌战斗”的瓦庙集战斗中,黄所部在被红军包围的情况下,血战七昼夜,负伤不下火线,最终等到援军抵达,成就典型的“中心开花”战法,徐源泉事后评价:毙敌五千,红军历年所缴之国军弹药,于此役消耗一空,洪湖剿“赤”之成功,全赖此役。黄伤愈后改任1932年3月的文家墩战斗中被贺龙歼灭过的第48师144旅旅长。1935年6月张振汉率第41师分三路驰援宣恩,黄指挥4个团首先抵达途中的忠堡,张振汉亲率的中路则在3公里外的狗皮岭被红二、六军团包围激战两昼夜后被俘;黄对红军兵力部署不清楚,没有全力来援,只是出动了2个团象征性的打了一下。忠堡战后,黄新因为“坚守忠堡”有功,被提升为第41师师长;突围出来的第41师官兵们指责他“援助不力,坐视长官被歼”。恰逢此时徐源泉被编遣回家,所部被中央嫡系化;借此事黄被免去军职,主动报名去陆军大学,并改名为黄百韬。黄进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受训,与冯玉祥、鹿钟麟是同学[2]:309。

陆大毕业后,黄任冯玉祥第六战区的司令长官部当参谋处长、后又去鹿钟麟的冀察战区任参谋长。鹿长官被免职后,黄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当中将高参。1940年前后,黄因为一篇军事论文获奖,得到了何应钦赏识,获得何应钦举荐。1941年夏,由军委会军令部中将高参调任第三战区参谋长[2]:309。由于是蒋、何所派遣,“黄到职后,颇不为顾所欢迎。”[4]工作非常积极认真,而且人缘也尽量处理好,逐渐取得顾的支持和利用。[5]黄在三战区主要做三件事,一是整顿军纪,二是皖南事变(时任三战区参谋长邹文华,参谋处长岳星明),三是浙赣战役。其中浙赣会战国军作战计划几乎全出自黄手笔,此战,中方基本与日军战平。黄无论在第六战区,还是第三战区,对军事作战均非常积极,经常亲临前线,直接参与指挥作战,甚至视察火线。但黄在第三战区整顿纪律,颇不容于当时官僚,顾祝同一方面是讨厌他,另一方面是看重他的才华。1944年,顾祝同所部第二十五军军长空缺,调黄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军长。

练兵

第二十五军虽然有东北军、川军背景,但此时已经彻底中央军化。在皖南事变中,第二十五军是围剿新四军的主力,与共产党仇恨极深。黄所接任的第二十五军,面临着国民革命军普遍的贪腐严重,军纪松弛,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一触即溃的问题。黄从就任伊始,即大刀阔斧的对第二十五军进行整饬,严肃军纪,加强训练,因为黄能够身体力行、亲自示范、起带头作用,加上他廉洁的作风,能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指挥才能,25军战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黄还特别针对国军不善夜战和近战的缺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在黄的努力下,所部不仅军容整齐,且强于夜战和近战,射击搏斗均明显优于普通国军。

抗日战争时期

黄任军长期间,基本与日军处于拉锯状态。之后黄百韬到缅甸,与邱清泉将军及国军装甲兵在孙立人将军带领之下,共同协助英军保护油田免遭敌军侵略

1945年日本投降,国军各部队急著接收日军物资,和国军嫡系相比,黄自觉根基浅,结果所部被派往浙东上海一带接收,然而汤恩伯抢先接收重要物资,第二十五军只在上海走一个过场,后来更弄巧成拙,在接收过程中与美国人冲突,此事一度上报至国防部。不久后,黄因为成功招安汪精卫政权某部一个军,获得重奖。

第二次国共内战

苏北攻坚战

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后,第二十五军即被派往苏北,担任攻坚苏北的作战任务,邵伯之战中受阻挡在邵伯外围,无法突入一步。即便黄最后亲临前线督战,仍无法突破解放军防线。此时,由于其他各路国军惨败,粟裕已有围歼第二十五军之势,黄迅速率第二十五军撤出。此战第二十五军损失近2000人,歼敌1000余人。

邵伯之战前,李默庵曾经问黄攻克邵伯可有困难,黄随意的说,少则三天,多则五天云云。战后黄百韬自己承认轻敌,责任在己。此后,第二十五军一路陪着苏北国军,先后攻克新安镇等战略要地,最终攻克苏北,大军入鲁。

孟良崮惨败

由于国军王牌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和第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形如水火,当时按照国军编制,第七十四师本来归属李天霞纵队,后来张灵甫自作主张,宣布脱离李天霞,自己划归黄百韬纵队。张灵甫之所以归附黄百韬部,是因为张灵甫虽然可以不听李天霞命令,不过就算是名义上当李天霞部属,张亦无法接受,认为是奇耻大辱。此时黄百韬部除第二十五师外,还有第六十五师。

1947年1月2日,鲁南战役爆发后,张灵甫一路突飞猛进,粟裕则采取避敌锋芒的战术,诱敌深入。张灵甫以自己拥有强大装备,各路友军依托左右,兵锋突进迅速,连战告捷,但并未遭遇解放军主力,且己方被解放军游击队骚扰,部队日显疲惫。

此时,第二十五师与第七十四师之间的距离已经拉大到了10公里左右。由于解放军主力集体消失,黄遂给张灵甫发电,大意谓今敌情不明,恐敌军突然出现在两师空隙中,所以希望张稍息片刻。张灵甫看到这份电报,嘲笑黄是“老黄牛”。很快第二十五师前锋的第一四八旅一部大约一个排的兵力突遭解放军袭击被全歼,随后第一四八旅与解放军零星部队多次遭遇,双方在几处要道上反复争夺,形势更加扑朔,而此时仍未发现解放军主力。黄百韬遂再次给张灵甫发电,说自己前锋遭到敌人袭击,恐敌人是要切断两军之间的联系,则第七十四师将处于进退不能的境地,并命令第七十四师收缩兵力,原地待命。

黄百韬听说第七十四师继续孤军冒进,就给张灵甫和前线总指挥汤恩伯分别打了电话,要张灵甫不要继续深入了,同时告诉汤恩伯,张灵甫部可能已经被解放军合围,要他命令张灵甫撤退。汤恩伯回答说顾祝同也指挥不了张灵甫。见第七十四师不肯撤退,黄百韬首先命令自己麾下的第二十五师,第六十五师迅速靠拢,并加速追赶第七十四师。不等第六十五师和第二十五师靠拢,黄部与第七十四师之间的联系便被切断。黄百韬随即命令第一四八旅发动强攻,以图打通与第七十四师联系,一路并未遭遇解放军强力阻击,但当第二十五师抵达附近唯一的高地天马岭一线时,终遭遇解放军坚决阻击,第一四八旅在损失几百人之后,停止了攻击。黄百韬亲临前线督战,第一四八旅一个团参谋告诉黄百韬附近一条小路或可偷袭。黄于是派他带一个营过去偷袭,并命令如发现解放军扼守小路,则原路返回,不要进攻。该团参谋冒险摸到那条小路附近,发现大约有一个班的解放军已经驻防在此,遂率部撤退,该部退回大路的时候,却被国军空军误以为是向后方穿插的解放军,遂进行轰炸,该团参谋被炸死,另损失士兵数名。

黄于是又指挥第一四八旅对解放军阵地发动了两次攻击,解放军虽然顽强固守,然而兵力有限,防守显得非常勉强。第七十四师被困孟良崮的第二天深夜,黄百韬从国防部得到第七十四师的布防图,看后大惊,赶紧命令战力强大的第四十旅、第一○八旅迅速推进,并命令第一四八旅不惜一切代价强攻天马岭。后来四十旅一部以损失500多人的代价,用了7个多小时内攻克天马岭的主峰,第一四八旅亦损失巨大,而解放军阻击第二十五军的兵力此时已经伤亡殆尽。

就在第二十五师、第六十五师准备向孟良崮全线推进的时候接到了国防部的电报,说第七十四师已经全军覆没。黄百韬赶紧指挥部队迅速撤退,粟裕在歼灭第七十四师后,本来准备再歼灭第二十五师一部,然而发现第二十五师突然之间就无影无踪了。整个孟良崮战役,第二十五师损失近3,000人。第七十四师即被全歼。黄百韬找到汤恩伯,主动表示自己愿意承当全部责任,后来各路将领都将责任推卸到张灵甫身上,加上顾祝同力保,黄百韬只受撤职留任处分。

崛起

在不久之后的临朐南麻战役中,黄曾拼死增援,但黄部在此战中的表现并未能勇冠全军,当时黄国梁的整编第64师刘镇湘旅同样有很好表现,然而黄部的特等射手在南麻牛心崮战斗中将华野七纵司令成钧击伤。

胶东扫荡成为黄军事生涯上一个亮点,当时整编第25师占据胶东,胶东共军几乎没有与之抗衡的能力。当时整第25师和整第64师等齐头并进,重创了胶东解放军。但时因国军在中原战场空虚,蒋不待整25师将胶东扫荡完毕,即调往中原,此后整25师与刘伯承部多次遭遇,均有不俗表现,战功显赫。

1948年6月17日至7月6日之黄泛区中原大捷,是黄军事生涯的顶点。在解放军豫东战役第三阶段中,黄部本来用于增援兖州,当黄部奇兵突至时,粟裕毫无准备,结果将所围国军放出,但粟裕旋即集中兵力猛攻黄部,黄部在连日血战之下阵地已近崩溃。黄百韬在帝丘店地区亲自率2营部队在4辆坦克掩护下苦战八昼夜,亲率战车救援第七十二军,以兵团司令官身份反守为攻逆袭,黄百韬负伤仍死战不退,创造了国军战史上兵团司令带队冲锋之唯一战例。他的参谋长死劝也未拦住他,面对绝对优势华野部队,黄百韬部伤亡重大,团长李景春也重伤倒地,黄本人受伤,仍大呼口号,死战不退,部队受兵团司令官激励鼓舞,拼死猛冲猛打,一举夺回4、5个村庄,遏制了华野进攻势头,初步稳定了阵地。同时邱清泉也率部突袭解放军侧背,解放军被迫撤退,并损失惨重。因此役黄百韬于九月获颁青天白日勋章,并被破格擢为陆军第七兵团中将司令官。传闻该晋升引起邱清泉等人不满,最终造成邱清泉与黄百韬两将领失和。[6]

组建第七兵团

豫东大战之后,因黄部的卓越战功,及顾祝同的极力推荐,并为安抚杂牌军,顾祝同把伞兵部队改编的第三快速纵队和交警第二总队划给第七兵团。交警总队是军统的特务武装,自成体系,只听保密局的指挥,兵团指挥不动。伞兵部队是“天之骄子”,也不是兵团能指挥得了的;但是伞兵部队除了自己原来的装备,偕行不便的国防部配属的各种重武器,美式榴弹炮、重迫击炮和战防炮由兵团代管,极大补充了第二十五军的3个师:军属炮兵除了12门山炮,还有4门榴弹炮;各师除了4门山炮还有4门重迫击炮;每个团装备了几个火箭筒,团属迫击炮连;营属迫击炮排;每个连装备了几门60炮;全军装备超过了半美械军。

伞兵和交警总队调走后,国防部又把粤军余汉谋系第六十三、第六十四军编给了同样为广东籍的黄百韬的第七兵团。第六十四军军长黄国梁出任副司令,第二十五军副军长唐云山亦出任副司令。黄国梁因对内战态度悲观并未到任即离队,但仍保留副司令的身份,而黄在第二十五军军长的举荐中,受到国防部掣肘,最后能保举才能不高且关系较为疏远的陈士章出任。

第六十四军和第六十三军在抗战中以血战闻名,但因为属于杂牌,在装备上很弱。第六十三军在内战爆发后处于后备部队,基本未与解放军大战,并在仅有的几次作战中损失惨重,七兵团组建之后,余汉谋将第六十三军军长撤换为独臂将军陈章,此人在抗战中以勇敢闻名。第六十四军原军长黄国梁升迁整编第二军军长后离队,由刘镇湘出任军长。第六十四军本身极为倚重刘镇湘师,因此刘镇湘出任第六十四军军长属于最理想人选。无论在抗战还是内战中,刘镇湘均有很好表现,在内战中战功有时候甚至可以超越第二十五军。尤其在南麻临朐战役中,刘镇湘整编旅最先突破解放军防线,不仅领先整64军其它各部,且领先整25军。黄本人对刘镇湘印象极佳,黄的部属曾回忆说,在某次策应张灵甫作战中,第六十四军和第二十五军齐头并进,相互争先,取得了很好的战果。刘镇湘还有句口头禅:“我们连日本鬼子都不怕,难道还怕几个土八路?”刘镇湘被俘后,也曾承认自己狂妄自大,骄傲轻敌,害了第七兵团。豫东大战之后,第二十五军、第六十四军因为卓越战功,全体换为美式装备,战力得到提升。因为七兵团各军如此背景,兵团中很多部队指挥官并不将解放军放在眼里。

由于国军调动频繁,济南战役期间,徐州剿总直辖的第一百军也被归于七兵团建制,第一百军是国军嫡系,全副美式装备精锐部队,原为整编第83师李天霞部。孟良崮战役前,本是李天霞所部的张灵甫主动将自己划给黄百韬指挥,因而整83师与整25师矛盾很大,后来又在孟良崮战役失败后与整25师互相推脱责任。而第一百军又以嫡系自居,看不起“杂牌”出身的整个七兵团,又闻名黄作战过于勇猛,因此从归入七兵团建制后,便极力寻求脱离黄百韬指挥。

因为在豫东大战中损失惨重,第二十五军中较为弱小、受损惨重的川军第148师调驻宿县整补。黄百韬作战中常常将第148师摆在前面,因此第148师认为自己成了炮灰,和黄产生芥蒂。宿县整补期间,第148师各主官纷纷前往南京游说,寻求调动。淮海战役初期的宿县战役期间,曾经多次重创解放军的第148师在一夜之间被中野九纵全歼。

济南战役

济南战役期间,七兵团一部与邱清泉等组成北上兵团,准备救援济南,但畏惧于解放军强大的阻援兵团,北上兵团一直逡巡不敢进。

1948年9月下旬,山东省城济南失守,成为双方优劣态势转变分水岭。[2]:295黄在之前曾对身边的人说,济南必失,此行必是白忙一场。济南果然很快失守,王耀武化装逃出被俘,北上兵团一直没有作为。济南战役前后,黄率第二十五军、第六十四军等各一部,突袭位于苏北解放军张光中等地方部队,获得重大胜利。

淮海战役

1948年8月,黄百韬驻军在连云港附近的海州新安镇一带。

10月下旬,蒋见东北廖耀湘兵团全军覆没,沈阳已甚混乱,危在旦夕,即飞返南京,拟定“徐蚌会战计划”[7]:189。南京政府国防部在淮海战役之前,曾由何应钦召集会议,按照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白崇禧提出“守江必守淮”之方针[7]:191。国军决定徐州剿匪总司令部除以一至两个军坚守徐州据点外,将所有陇海路上城市放弃,集中一切可以集中之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津浦铁路两侧,作攻势防御,与解放军决战[7]:191-192。

10月29日,南京国防部举行作战会议,把“守江必守淮”构想提出讨论,当经决定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方面,以一至两个军坚守徐州,所有陇海铁路上次要城市,一律放弃[8]:97[2]:303。把所有兵力,集中于徐州、蚌埠间之津浦铁路两侧地区,实施攻势防御,守淮(河)保(长)江,拱卫(南)京、沪(上海)[8]:97[2]:303。此一构想呈奉蒋核定后,参谋总长顾祝同即于11月3日,带同作战厅长郭汝瑰,前往徐州,召集剿匪总司令部所属之高级将领,举行会议,研讨具体实施办法[8]:97[2]:303。在会议上,第七兵团司令官黄曾说了一番痛切话:“陈毅主力(七个緃队)业已由鲁(山东)西、南南下,将会合其在(江)苏北三个纵队,夹击我兵团。刘伯承部将从西南方向,牵制剿总各主力兵团,使不能应援我。如此击破我兵团后,再循序逐次各个击破其各兵团。”[8]:97[2]:303-304他并主张以徐州为中心,集结各兵团对东南西北各方向备战,深沟高垒,打算作持久战[8]:97。黄这番话,在此前稍久,曾对刘峙说过,没有甚么反应,所以又在会上提出[8]:97。根据以后事实,黄此一看法,可以说完全正确,只是没有被采纳重视,才招致恶果[8]:97。而且这个方案最终也未及时实施[9]。杜聿明对国防部主管作战之参谋次长刘斐、作战厅长郭汝瑰,都有点不放心,认为他们都有共产党间谍嫌疑[8]:100。

运河撤退

在淮海战役开始前,根据中华民国国防部计划,黄部应从海州向西撤退至徐州附近的津浦铁路一带,以期集中兵力,对抗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所部的军事进攻。

淮海战役前夕,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曾举行徐蚌前线最高军事会议,当时黄根据陈毅、粟裕南下动向,提议放弃苏北重镇海州,大军集结徐州,使用“乌龟战术”,(仿效拿破仑车轮战术)以防守防御战术待变,然后伺机歼敌。但是此方案遭到邱清泉等人嘲笑讥讽,不过最后在顾祝同赞同下,得以执行。11月4日,黄在回新安镇火车上,对部下喟叹这个计划批准的太晚。

回到新安镇后,黄开始部署大军撤退。在新安镇,他曾与陆军大学同学、总统府战地视察官李以劻深夜长谈。此时奉命给黄部运送军粮弹药等补给的兵站,在总撤退形势下,将所有物资直接运抵徐州,导致黄部库存粮食弹药均不多,日后在碾庄所需补给绝大部分依靠空投。但是正在黄百韬奉命执行转移时,却因刘峙命其等待撤退之第四十四军,故比原计划推迟两天开始。第四十四军是川军,军长王泽浚,装备奇差,很多部队甚至使用二战前中国国产标准装备汉阳造,其主要装备,连地方部队都不屑一顾。在此期间,又因军务繁忙,且缺乏必要人员装备,同时因为黄大意(一说黄曾向刘希望徐州工兵搭浮桥,但是徐州方面迟迟不来),迟迟未在京杭运河上架设浮桥。

黄兵团原定11月5日开拔,向大运河以西撤退[2]:305。但因接应掩护由海州撤退之第九绥靖区及第四十四军,行动迟滞,以致耽误两天[2]:305。于11月7日才按照顺序,沿陇海铁路向西移动[2]:305。第六十三军则由新安镇西南之窑湾渡运河西撤[2]:305。运河上只有一座铁桥,大兵团拥挤一起,加上眷属行李,以及随军撤退之地方行政和党务人员,无法从桥上迅速通过[2]:305。

碾庄战役

而此时解放军粟裕部已奉命兼程在途中拦阻并攻击黄百韬所部。陈毅以一部阻击徐州方面国军,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8]:106。11月7日,蒋在黄埔官邸召集军事会议,会上已接到黄百韬兵团被围消息,决定以李弥兵团守徐州,令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回徐州东进,以解碾庄黄百韬兵团之危[2]:368。由此证明统帅部对于前线情况并不确切了解[2]:368。11月8日,原驻徐州东北枣庄、台儿庄地区之第三绥靖区所属第五十九军、第七十七军,此时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领,四分之三以上之官兵投向中国共产党[2]:305。解放军因得第三绥靖区冯治安、张克侠所部三个半师阵前起变,以主力迅速南下,占领徐州以东碾庄至曹八集一带地区,把原驻新安之黄百韬兵团隔绝包围[2]:368。粟裕后来给中央报告,说战机就是四小时;如果何基沣、张克侠不投共,就没有包围黄百韬的战机[10]。

黄百韬撤退目标,第一步是碾庄,各军到碾庄会齐后,再往西向八义集,大许家开进[2]:306。因为一座桥不够用,他令第二十五军及第一百军,分别在牛山、炮车两处占领阵地,对东、北两方警戒,掩护第六十三、六十四、四十四3个军通过运河[2]:306。解放军陈毅部,先以其第二、十一、十二3个纵队,把第六十三军包围于窑湾,经过2天多血战,该军主力覆没,其强渡运河一部,也在运河西岸落败[2]:306。第二十五军因为掩护友军,遭受创伤[2]:306。第一百军之第四十四师渡过运河之后,没有遵令到碾庄集中,直奔八义集,也被解放军夹击歼灭[2]:306。在这场序战中,黄百韬部即损失五分之一以上兵力[2]:306。

第六十三军陈章因为盲目自大被全歼,第一百军主力第四十四师因与第二十五军内讧,第二十五军一部留守运河大桥,在极紧张之情况下,过早炸毁运河大桥,导致第四十四师主力无法过河,遭到华东野战军重大打击。第四十四师师长刘声鹤负气率残部离开第七兵团,旋被全歼。第四十四军、第二十五军及第一百军余部,在过河过程中同样遭受巨大损失,士兵逃亡严重,自相践踏死亡,不在少数,同时遭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因此,第七兵团原本号称12万,过河后,仅余7万人,且辎重损失惨重。此时第七兵团5个军,仅剩第二十五军、第四十四军、第六十四军、第一百军4个军不满员部队(第二十五军第一四八师一直在宿县,第一百军第十九师早在济南战役已被全歼,第四十四军第一六二师第四八六团在扬州未归建)。

黄百韬于兵团主力渡过运河后,召集各军长在碾庄开会[2]:306。在华野主力尚在大运河以东情况下,第七兵团其他各军长包括黄伯韬都主张依照兵团既定部署,兼程前进,向徐州快速靠拢,撤向大许家。第二十五军军长陈士章说豫东大战第二十五军和第七十二军只隔二十里,炮火连天,都始终冲不开共军的隔绝,现在大军留在孤地绝境,指望邱清泉远道而来解救根本痴人说梦。有人说:“西走一里好一里。……现在留在此地,万一被围,若想友军来援,恐不可靠。”[11]。但在西撤中基本没受损失、部队最为完整的第六十四军军长刘镇湘执意就地坚守,说下一站大许家黄百韬给该军分配的驻地是一座土山,他不喜欢,而且在碾庄已经修筑好阵地,一定要跟共军打一仗、凭借第十三兵团早已建设好的碾庄阵地固守待援。[2]:306。黄百韬犹豫不定,向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请示,刘峙让他自己决定。恰巧国防部来一道电令:大意是黄百韬兵团未过运河,已受挫失,如继续行进,万一被解放军尾追,恐有被击破之虑[2]:306。当前行止,由黄百韬视状况自行决定[2]:306。如有必要,在碾庄集结整顿,打退敌人之后再走亦可[2]:306。黄百韬考虑再三,最后同意了就地坚守的方案。华野主力第一、二、四、六、九、十一、十二、十三、新八等9个纵队全部渡过大运河,稳稳当当把第七兵团围困在碾庄。[2]:306-307。

11月9日,杜聿明回到南京,发觉国军主力还在徐州附近,黄百韬兵团且已被围[2]:307。前面所说在蚌埠附近决战之计划,已经不能实施[2]:307。

留守碾庄

黄见势不妙,希望李弥第十三兵团协助撤退。李弥拿出刘峙命令,执意按计划回撤,拒绝援助。李弥拒绝对第七兵团掩护,以致黄第七兵团侧翼门户洞开。解放军行军速度超出预料,在一日之内,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就攻占碾庄与徐州之间曹八集等各据点要道。最终华野粟裕部及时阻截,并初步重兵包围。此时七兵团仍可前往曹八集还有很大机会与徐州出来接应之部队会师,但七兵团主力之第六十四军军长刘镇湘极度抵制,而黄百韬此时也心灰意冷,又遥想豫东大战的战况,同时在南京支持下,决意就地固守。

黄百韬作战强调以攻为守,在最初几天的作战中,曾组织兵力对立足未稳的解放军发动局部逆袭,取得良好效果,当时国军空军的一个报告中指出:某日,黄兵团发动逆袭,包围徐庄,歼敌千余。

11月10日下午,蒋在官邸会报中,核定国防部所提新作战计划[12],并嘱杜聿明即刻回徐州指挥执行[2]:307。杜聿明集团三个兵团和李延年兵团由徐州、固镇分途赴援,被解放军顽强抵抗,打不过去[8]:109。蒋催李弥、邱清泉各部兵团驰援。邱部之主力国民革命军第五军迟迟不肯全面出击,而李弥也并不积极,因此夜以继日一连猛攻十天,才进展三十多华里,离碾庄还有四十多华里,黄兵团已无力支持下去[8]:101。

1948年11月12日,蒋介石给黄百韬下达杀俘手令“凡有俘匪,必须就地处决或即释回,切勿留置我阵地范围之内,务特注意”[13]11月14日执行杀俘令,第六十四军159师477团团长黄大铿在碾庄地区撤出小王庄前令三营副营长吕树明率七连一个班以机枪射杀解放军23个被俘的人员与伤员。[14]

11月15日,顾祝同由南京乘飞机到徐州,督促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部东进解围”[15]:350期间,顾祝同曾亲到徐州督战,也曾坐飞机到碾庄上空跟黄百韬通话打气[8]:101。刘镇湘劝黄百韬突围,黄说:“我老了,而且多病,作俘虏我走不动,也不难为情。我牺牲了,还可使别人知道有忠心耿耿的国民党人,或可使那些醉生梦死的人醒悟过来,国民党或许还有希望。你年纪还轻,尚有可为,希望你突围出去,再为党国做点事”[16]。

力战阵亡

1948年11月22日,第六十三军军长陈章于窑湾之战败阵后身亡。同日黄百韬兵团覆灭于碾庄地区。共军方面称黄百韬是被击毙的,而国军方面则声称他最后用手枪自杀[2]:309。死前,他拿出一张照片,背面写:“黄伯韬尽忠报国”,请杨廷宴转交蒋介石委员长。

黄百韬死前,曾告诉第二十五军副军长杨廷宴说:“我有三件事想不通:一、我为什么那么傻,要在新安镇等第四十四军两天?二、我在新安镇等两天之久,为甚么不知道早点在运河上架几座浮桥?三、李弥兵团既然以后要向东来援救我,为什么当初他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西撤?”[8]:102[2]:310-311

Quick Facts 黄焕然墓, 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焕然墓南京黄百韬墓,为半圆形水泥墓冢,上题“黄焕然之墓 一八九九年-一九四八年”。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所在玄武区蒋王庙街6号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时代民国编号5-5-03登录2023年9月[17]Close

黄百韬兵团的覆灭,使解放军在兵力对比上转为优势,并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黄百韬兵团的覆灭事实上已决定了淮海战役的胜负。

1949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追其为陆军上将并于南京锺山举行国葬(墓址在太平门外曹古山国葬区),由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亲自主持,并再追赠其青天白日勋章。同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中华民国政府再将其骨骸迁葬于台湾五指山公墓上将区。此外在南京太平门外蒋王庙李文忠墓后山亦有黄百韬墓,可能为其衣冠冢[18],2023年9月入选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7]。1960年,已经撤退到台湾的国民政府正兴建了一条中横公路,为纪念黄百韬而在中横公路的宜兰支线一座桥题名“百韬桥”,这座桥现今位在台7甲线起点。

逸闻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总统令 (民国46年11月12日)

1957年10月29日,黄百韬之子黄效先因1956年5月10日犯下命案被判死刑[19]。在黄母的求情下,当时的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因黄百韬功勋,不忍黄家血脉就此中断,而亲自在11月12日下令减刑改处无期徒刑[20]。1969年,获假释出狱[21]。

民间传说黄妻系携黄百韬生前所获青天白日勋章申求而得解,使民间误会该勋章有“免死金牌”之用。姑不论此传言是否属实,然事实上青天白日勋章无法当作免死金牌[22];奉军胡毓坤将军1930年授勋,1946年被国民政府枪决;张炎、李福和、黄樵松、李玉堂、周庆祥等授勋者,都因不同原因被国民政府处决。

注释

参考资料

[1]《黄百韬死后,青天白日勋章被妻子当成“免死金牌”,换了儿子一命》:“黄百韬(1900年9月9日—1948年11月22日),男,汉族,又名黄伯韬,字焕然,号寒玉,原籍广东梅县(今梅州梅江区),生于天津。”. [2022年2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19日).

[2]王禹廷. 〈攸關全局的徐蚌會戰〉. 《大決戰(下):裂岸》.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

[3]唐德刚著、张学良口述. 唐德刚:〈从北京政变到皇姑屯期间的奉张父子〉,1991年7月29日,原载于《传记文学》第五十九卷第三期,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张学良口述历史》 初版. 台北: 远流出版. 2009-03-01.

[4]陈士章:《黄百韬的起家和败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

[5]岳星明:《有关黄百韬史料的补正》,刊载在《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一辑,第304-305页。

[6]“共匪渗透在我方高级作战参谋机构,制造内部矛盾,几个重要关键的分裂,几乎都是参谋机构造成的。如邱、胡二部队的分裂,邱清泉、沈澄年的隔阂,邱清泉、黄百韬的分裂,使后来黄终于死在碾庄。国防部作战参谋次长、剿总参谋长的受匪渗透,使部队内部问题丛生。此外国防部也发布了很多假情报,没有匪踪说有,西面没有匪兵却说有匪的纵队,凭空使部队力量分散,这都是战局的败因。”(《徐蚌会战的序幕》中华民国八十五年《口述历史》第八期《吴思珩先生访问纪录》)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5-17.

[7]杜聿明. 〈淮海戰役始末〉. 《國共內戰秘錄》. 台北: 巴比伦出版社. 1991.

[8]王禹廷. 《胡璉評傳》.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87-06-15.

[9]存档副本. [201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1月9日).郑义:《孙元良将军谈五十六年前萧县突围秘辛》

[10]劉統:《專家:1948年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真正原因》. 凤凰网. 2008-11-14 [2014-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3).

[11]见王禹廷著,〈攸关全局的徐蚌会战〉,刊《大决战(下):裂岸》,香港中原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306页

[12]“一、国军以内线作战原则,先将运河西岸,徐州以东之共军击灭,以解黄百韬之围。二、以黄兵团主力坚守碾庄,第六十三军坚守窑湾待援。三、以李弥兵团守备徐州。四、以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迅速东调,击破徐州、碾庄间之共军,援救黄百韬兵团。”见王禹廷著:〈攸关全局的徐蚌会战〉,刊《大决战(下):裂岸》,香港中原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307页

[13]台湾国史馆公布“机密(甲)第11545号”档案全文如下:“黄司令官伯韬:真电甚慰。灰日手书想已接阅。连日激战伤亡已如何?凡有俘匪,必须就地处决或即释回,切勿留置我阵地范围之内,务特注意。我军以现在态度与地形,又有吾弟指挥若定,必能争取决定性之胜利。刻正督促大军增援,日内当可夹击残匪于预定地区,期能彻底歼灭以重定国基,完成大业也。中正手启”

[14]1948年12月14日,新华社播发淮海前线消息《竟敢杀害解放军被俘同志 战犯黄大铿已缉拿归案 淮海我最高军法机关决依法惩办》

[15]王成斌等主编 (编).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4).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8.

[16]淮海战役的几个谜团 (2)--党史频道. 人民网. [2019-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5).

[17]南京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3-9-14.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18]王晓华. 国军上将黄百韬三穴之谜. 《档案春秋》2009年1月.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19]最高法院46年台上字第1265號刑事判決. [201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0]《總統府公報》第861號第1頁. [201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

[21]《看天下》2007年第15期

[22]联合新闻网. 【長知識】別再相信 青天白日勳章=免死金牌 | 要聞 | 即時. 即时. [2017-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参见

皖南事变

南麻战役

豫东战役

徐蚌会战

潜伏于中华民国国军中的中共间谍列表

民国30年抗战时期中央政府国民革命军集团军序列外部链接

杂牌军中杀出的悍将黄百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国民革命军第25军[永久失效链接]HomeAbout usFAQPressSite mapTerms of servicePrivacy poli

黄百韬_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黄百韬播报讨论上传视频国民革命军将领黄百韬(1900年9月9日—1948年11月22日),男,汉族,又名黄伯韬。字焕然,号寒玉,原籍广东梅县(今梅州梅江区),生于天津 [1]。国民革命军将领。国军陆军中将-追赠二级上将,兵团司令官。曾获授光华宝鼎勋章、青天白日勋章等勋章。 [2-5]黄百韬先后毕业于江西陆军第九混成旅学兵营、江苏省军官教导团第五期、中央陆军大学特三期 [21],初在江苏省防部队任排长、连长。被奉系军阀张宗昌俘虏后,投靠奉系升任旅长。张宗昌被蒋介石消灭后,投靠蒋介石。1935年升任第四十一师师长。1936年任鄂湘川黔边区“剿总”总参议。同年冬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初任冯玉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长,继任鹿钟麟冀察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1940年调任军令部高参。1941年任顾祝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1943年晋升为陆军中将。次年任第二十五军军长。1946年任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1947年任第一兵团第四纵队司令。1948年任第七兵团司令官,同年11月22日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身死,时年49岁。 [26]1949年1月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二级上将。 [1] [6-8]中文名黄百韬别    名又名黄伯韬,字焕然,号寒玉性    别男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籍    贯广东梅县(今属梅州市梅江区) [9]出生地直隶省天津府出生日期1900年9月9日逝世日期1948年11月22日毕业院校直隶省立工业专门学校中学部(今河北工业大学)主要成就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军    衔陆军中将-追赠二级上将葬    处台湾五指山公墓上将区目录1人物简介2人物生平▪早年生活▪鲁南战役▪豫东战役▪组建七兵团▪兵败身死3人物轶事▪传闻▪葬礼4家庭背景5艺术形象人物简介播报编辑黄百韬,原名新,字焕然,梅州梅城东街(今梅江区东山办事处下市角)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生于天津。早年就读于直隶(今河北省)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后入江西陆军第九混成旅学兵营及江苏军官教育团学习、金陵军官教育团第五期。1920年10月,在金陵军官教育团毕业后,到江苏省防部队任排长、连长,后投靠北洋政府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先后任营长、团副、参谋、团长、旅长等职。1928年,随张宗昌部第六军军长徐源泉加入国民革命军,其后历任第八师参谋长、第四十八师第二八四团团副、一四二旅副旅长。1929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1师师长。1930年,任第一四二旅副旅长。1931年5月,任第四十一师第一二三旅旅长。1932年2月,任第一四四旅旅长。1935年6月,升任第四十一师师长。1936年,任湘鄂川边区“剿匪”总部总参议。是年冬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学习。1936年1月30日,授少将军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处长。1938年,任冀察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1941年,任军事委员会高参、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等职。1943年4月26日,晋升陆军中将,同年10月5日调任第二十五军军长。1946年,任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在苏北与人民解放军作战。1947年,任第一兵团第四纵队中将司令,率部进攻山东解放区。1948年8月,任第七兵团中将司令官,率部参加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1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于碾庄地区,22日全军覆灭,黄百韬自杀身亡,时年49岁。 [6] [20]1949年1月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21]人物生平播报编辑早年生活黄百韬黄百韬少年时期曾给北洋军阀李纯当传令兵。由于他做事勤谨,善于逢迎,得到李纯的赏识,李纯乃将自家心爱的婢女许配给黄百韬为妻。后来,黄便由其妻代求李纯,得入由李纯主办的金陵军官教导团第五期学习,毕业后在江苏省防部队任排长、连长。奉军张宗昌攻占江苏后,由于张曾经当过金陵军官教导团团长,同黄有师生之谊,黄百韬便投靠张宗昌,在张部从营长当到旅长。1928年,黄随张宗昌部第六军军长徐源泉投靠蒋介石,任师长。蒋介石按照他解除杂牌军军官兵权的惯例,把黄送到陆军大学第三期学习。抗战期间,黄调任军委会中将高参,因写了一篇军事论文获奖,受到何应钦的赏识,何推荐他出任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的参谋长。1941年初,他充当了皖南事变的急先锋。1944年任第二十五军军长。他自知不是蒋介石的嫡系,没有靠山,为了保住官位,战争中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肯吃苦肯卖命,逐渐得到蒋介石的信任。 [1]鲁南战役参见主词条:鲁南战役1945年抗战胜利后,黄百韬率第二十五军跟随顾祝同进驻淞沪地区,1946年初划归汤恩伯第一绥靖区统辖。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第一绥靖区十二万人进犯苏北解放区,驻扬州的黄百韬整编第二十五师分兵进犯宜陵、樊川、邵伯、高邮等地。8月,黄部在邵伯被解放军第十纵队歼击,退回扬州。11月,黄部一个旅会同整编第八十三师、整编第六十五师四路进犯盐城,黄百韬率部在卞仓地区与解放军激战兼旬。1947年初,蒋介石调集二十三个师发动鲁南战役,企图一举歼灭华东人民解放军,黄百韬师为“主要突击集团”的右路,北犯临沂。解放军为集中优势兵力歼敌有生力量,于2月10日放弃临沂北上莱芜,于是月下旬歼灭李仙洲集团共五万余人,黄百韬等欲北援已不及。5月,蒋介石调集汤恩伯、欧震、王敬久三个兵团共十三个整编师“重点进攻”沂蒙山区,黄百韬部属临沂汤恩伯第一兵团序列,与张灵甫整编第七十四师同为这次进攻的主攻部队。5月12日,七十四师抵达桃圩、蒙阴时,改归黄百韬指挥。黄原计划合整编第八十三、七十四、二十五、六十五师互相联结,固守天马岭、虾蟆岭,但张灵甫自恃嫡系精锐部队,执意孤军深入,放弃天马岭,独自占领蒙阴东南六十里的险地孟良崮。人民解放军迅即以优势兵力割断其与黄百韬等部的联系,切断其后路,封闭合围圈。黄百韬在蒋介石严令之下率部去救七十四师,但在解放军阻击下一直未能与七十四师合拢。5月16日七十四师被全歼,骄狂的张灵甫被击毙。事后,蒋介石召开军事检讨会议,将战败责任归咎于黄百韬指挥失误、援救不力,欲治其罪;由于得到顾祝同等人回护,黄得以在会上详述作战经过,仅受“撤职留任”处分。此后,黄百韬更加卖力地从事反共内战,甘当进攻解放军的主力。7月,国民党军队分三路进犯鲁中,黄百韬为右路指挥官,侵占东里店、南麻等地,并率部救援临朐第八军李弥部。8月至10月,国民党军进犯胶东地区,黄率部卖命死战,先后攻占潍县、昌邑、高密、平度、栖霞、福山、烟台等地。旋奉调移驻安徽。 [27]豫东战役参见主词条:豫东战役1948年6月,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了豫东广大地区的基础上围攻开封,歼敌三十九万余人。蒋介石震惊不已,赶赴前线指挥,但调集驰援之区寿年兵团被围于睢县、杞县地区,邱清泉兵团亦受到阻击而无法前进。于是,蒋介石急调黄百韬率师车运豫东,并指挥第三快速纵队、交警军二总队,成立黄百韬兵团。黄百韬率部西进,赶到帝丘店地区时,被人民解放军五个纵队合围,遭到猛烈攻击。黄率部顽抗死战八昼夜,死伤无数,士气颓丧,黄亦负伤;直至胡琏第十八军和邱清泉兵团来援,黄百韬才得以突围而出。为此,蒋介石在南京军事会议上授予青天白日勋章,黄感激涕零,表示今后当为蒋介石效命“万死不辞”。 [27]组建七兵团豫东战役结束后,8月,蒋介石正式组建第七兵团,以黄百韬为司令官,辖第二十五、六十三、六十四军。9月中旬,按蒋介石的重点防御布局,黄率部移驻陇海线东段新安镇,担任海州至运河间防务。其时人民解放军解放济南后,于10月中旬挥师南下。11月初,蒋介石慌忙部署徐海防务,收缩兵力集结于徐州蚌埠间津浦路两侧地区守备。黄百韬意识到第七兵团地处前沿,是解放军打击的首要目标,遂向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建言:仿效拿破仑团式集中法,集结各主力兵团于徐州四围,以图各个击破人民解放军。11月3日,他再向刘峙建议,速取各兵团相互衔接深沟高垒战术。当天深夜,蒋介石在南京批准退守徐州的方案,决定弃守海州、新安镇,命黄百韬率第七兵团由新安镇退守徐州以东地区。黄百韬对幕僚慨叹这一决策为时已晚,“恐怕撤退不及了”。5日,黄又受命率部掩护海州第九绥靖区李延年部西撤。此时,第一〇〇军和第四十四军亦归黄百韬指挥,第七兵团扩至五个军,共约十二万人。 [27]兵败身死11月6日夜,华东人民解放军七个纵队从鲁南兼程南下,矛头直指黄百韬兵团,揭开淮海战役序幕。7日,双方发生局部战斗。当夜,黄得报李延年部业已转移,遂于8日凌晨率部沿陇海线仓皇西撤。五个军的官兵、辎重均须通过运河铁桥这个唯一通道,拥挤阻塞,行动迟滞。第六十三军从窑湾镇渡河,遭解放军苏北兵团的截击,随后被全歼。9日黄率部移抵碾庄地区,但碾庄至曹八集间的西撤通路迅即被人民解放军切断,黄奉命就地抵抗。四个军七个师被解放军十一个纵队全面包围于纵横不及十华里的碾庄地区。黄据守地堡工事,向蒋介石和参谋总长顾祝同呼救,请求早派援军和补给粮草弹械。12日起,解放军展开猛烈攻击,重点突袭碾庄南部正面第四十四军阵地,至14日晨全部摧毁。黄百韬急调第二十五军第四十师一部增防碾庄车站,激战不止。参谋总长顾祝同于15日飞临碾庄上空,又空投蒋介石亲笔信,为黄百韬顽抗死守撑腰打气。16日自晨至暮,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碾庄西部第一〇〇军阵地全部瓦解。至此,南、西两面阵地俱失,北、东两侧阵地亦多残破。徐州“剿总”先曾于11日午后命徐州以西邱清泉第二兵团东调,会同李弥第十三兵团以钳形攻势解黄百韬之围,但李部进到八义集、大浒家时,受到解放军增援部队的阻击,经七天多的逐村逐庄争夺苦战,仍无法前进。黄百韬但闻大浒家炮声隆隆,终不见李弥兵团的援兵到来,只好唉声叹气地表示失望。17日起,人民解放军日夜赶修迫近工事,于19日通过网状壕沟坑道逼近黄部阵地。黄百韬仍不觉悟,借空军掩护,集中营长以上官长训话,声称要“以死报国”。对于已经失去的阵地,他仍命炮兵轰击毁尽;对碾庄民众则任其饿死也不放出。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击下,第四十四军和一〇〇军被全部歼灭,包围圈越缩越小。第二十五军和六十四军残部弹尽粮绝,士气沮丧。解密 黄百韬淮海兵败自杀后墓地在何方(4张)20日凌晨,黄百韬逃至大院上据点,午后又转往吴庄据点,准备向西北方向突围。但各据点均为解放军网状壕沟分割包围。黄见大势已去,绝望地对同僚表示:“天地虽大,吾将难以自容。”至22日黄昏,被围之国民党军残部被全部歼灭,黄百韬突围逃命未遂,举枪自戕而死。 [27]人物轶事播报编辑传闻黄百韬在碾庄镇尤湖村埋藏大量黄金,解放后附近的村民曾寻找无果,后来就放弃了。葬礼南京黄百韬墓1949年1月17日,黄百韬的遗体运抵南京。1月20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刊登了《首都各界追悼黄故司令官百韬将军暨戡乱殉国将士大会公告》:定于21、22、23日在中国殡仪馆公祭三天。《中央日报》1月25日一版头条刊登了《黄故上将百韬将军安葬办事处启事》:黄故将军灵榇择定于1月26日安葬于南京太平门外曹古山。 [5]在黄百韬的葬礼上,蒋介石拨给黄百韬妻儿抚恤金10万元金元券,并感叹地说:“黄埔精神不死!”遂追认黄百韬为陆军上将。后来,柳碧云将黄百韬的遗体,葬在她的住地——上海徐家汇。 [25]家庭背景播报编辑祖父:黄凤山,广东嘉应州(今梅州梅江区)人,曾任山东曹州总兵 [9]父亲:黄宗骏,出生于广东嘉应州,淮军统领 [9]妻子:柳碧云 [24]儿子:黄效先 [4]女儿:黄丽珍 [11]黄百韬的祖居地在今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金山街道小溪唇居委下市角卖柴坪巷内黄屋5号。黄百韬的祖父黄凤山曾任清廷山东曹州总兵;黄百韬的父亲黄宗骏后来也参军从戎,担任淮军统领,驻守河北一带,所以举家搬迁到天津居住。 [9]1983年,黄百韬夫人柳碧云因病去世,与黄百韬合葬一穴,埋在台湾五指山公墓中的上将区。 [10]艺术形象播报编辑1991年电影《淮海战役》,许还山饰演黄百韬 [12]2009年电视剧《解放》,张平饰演黄百韬 [13-14]2009年电视剧《红日》,王响伟饰演黄百韬 [15-17]2018年电视剧《老虎队》,李保民饰演黄百韬 [18-19]2021年电视剧《大决战》,王强饰演黄百韬 [22-23]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如何评价黄百韬? - 知乎

如何评价黄百韬?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军事中国近代史中国国民党中国军事史淮海战役如何评价黄百韬?黄到底是不是杂牌军中的王牌?是否真的忠诚善战?是否真的洁身自好、严于律己?他跟顾祝同之间又是怎样的渊源?关注者1,052被浏览3,046,128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9 条评论​分享​116 个回答默认排序理水虫虫会治水的吗​ 关注顾祝同是黄百韬的贵人,但黄一开始不算是顾祝同的人。顾祝同起初并没有看上黄百韬,只是让黄陪跑一下,但是机缘巧合 蒋公圈了黄,而黄一心向顾靠拢,也就成顾的人了。黄百韬没有参与皖南事变关于黄百韬系皖南事变重要打手一事,时任第三战区参谋处处长的岳星明则在《有关黄百韬史料的补正》一文中作了辟谣,岳指出:黄百韬虽担任过第二十五军的军长,但那是1944年春以后的事。至“皖南事变”则是发生在1941年1月,那时的第二十五军军长为张文靖(号廉夫),而不是黄百韬,文中叙述,不够明确,且含混之处,容易令人误解。……黄百韬不是“皖南解决新四军的策划人”,也不是当时第三战区顾祝同的参谋长。因为在1941年1月“皖南事变”当时,第三战区顾祝同的参谋长为邹文华(号实秋,扬州人),而我是当时第三战区顾祝同的参谋处处长,知道得很的确。记得在1941年夏初,我曾随顾祝同到重庆,就在这时,黄百韬才由反动国防部的中将高级参谋,被任命为第三战区的参谋长,顾祝同要我去见过黄百韬,当面和黄联系同回上饶长官部的一切手续。黄百韬就任参谋长后,我仍在参谋处,和黄相处了一年多的时间。岳星明所说与黄百韬毙命后《中央日报》所发简历吻合。据1948年12月7日《中央日报》载《黄氏履历》黄百韬“民国三十年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中将参谋长”。皖南事变是1941年(民国三十年)1月,黄的确是赶不上的。顾祝同提拔黄百韬内幕1948年12月27日,徐永昌在日记中记录了周至柔、林蔚谈顾祝同提拔黄百韬一事的内幕:昨余赞扬黄伯韬之忠烈,并谓为顾墨三所识拔者。而周至柔、林蔚文对黄颇多微词,且言并非墨三所举,曩昔为军令部保荐,顾保人员首列,而黄名在次,不意即误圈定云云。淮海战役杀俘1948年11月12日, 蒋公给黄百韬下达杀俘手令,全文如下:黄司令官伯韬:真电甚慰。灰日手书想已接阅。连日激战伤亡已如何?凡有俘“匪”,必须就地处决或即释回,切勿留置我阵地范围之内,务特注意。我军以现在态度与地形,又有吾弟指挥若定,必能争取决定性之胜利。刻正督促大军增援,日内当可夹击残“匪”于预定地区,期能彻底歼灭以重定国基,完成大业也。中正手启随即黄百韬于14日执行杀俘令。虽然黄兵团灰飞烟灭,黄本人毙命,然直接杀俘战犯终被抓获。1948年12月14日,新华社播发淮海前线消息《竟敢杀害解放军被俘同志 战犯黄大铿已缉拿归案 淮海我最高军法机关决依法惩办》,报道黄百韬兵团杀俘罪行,全文如下:【新华社淮海前线十四日电】杀害解放军俘虏之战犯黄大铿等,已缉拿归案。黄犯系蒋匪六十四军一五九师四七七团团长,上月在碾庄地区被歼前,曾命令其部属枪杀解放军某部二十一个被俘的人员与伤员,违犯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发布之“惩处战争罪犯命令”第一项第三条的规定。现该战犯等已自黄伯韬匪部的俘虏群中查获。淮海前线解放军最高军法机关决对该犯等依法惩办。据解放军某部被黄犯等枪杀未死之二同志报告此暴行经过称:十一月四日,碾庄圩东小王庄战斗中,我某团有二十三个同志(只有部分伤员)与部队失掉联络,不幸被蒋匪六十四军一五九师四七七团所俘,被羁于该团特务班。十四日黄昏蒋匪撤出小王庄时,该团团长黄大铿即命其三营营长黄广才负责就地枪杀我二十三个同志。黄广才又令其副营长吕树明率七连一个班以机枪射杀,吕并监督执行。因当时敌人狼狈逃窜,此二人伏至沟内幸未致命,得以生还。发布于 2021-08-31 06:34​赞同 173​​28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三种不同的红色​听老婆话。跟党走。​ 关注要评价黄百韬啊,两个字就够了:孤臣。黄百韬在国民党内,可以说是一个四无之人:无派、无系、无根基、无靠山。无派无系就不用说了,无根基怎么讲呢?因为黄百韬没有自己的部队。他赖以起家的25军,其实是中央军的底子,(25军在组建之初,就是以中央军52师和190师组建的,正宗的中央军,首任军长王敬久,黄埔一期)。即便后来改编后,掺入了杂牌的108师和148师,但它的骨干40师,可是原来的税警总团。所以黄百韬本人是杂牌,但25军真不是杂牌,——也就是说,25军不能算是黄百韬自己的部队。至于说到靠山,有人说有靠山,说黄百韬是顾祝同的人。这话对也不对。黄百韬真正起家确实是从顾祝同手下起来的,但顾祝同对黄的态度,未必有多喜欢。——按照黄百韬部下25军军长陈士章的话说,顾祝同对黄百韬甚至是心存嫌隙的。当初抗战时,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请求调郭寄峤来三战区当参谋长,但郭寄峤是卫立煌的人,当时常公打算让卫立煌去统领远征军,所以不好挖他的墙根,于是在何应钦的推荐下,把黄百韬派了过去(此前黄百韬在军事委员会当高参,年底一篇论文写得好,让何应钦很欣赏)。这让顾祝同非常不满,而黄到任后,又整顿司令部贪污横行的局面,得罪了顾祝同的亲信,使得顾祝同更加不喜,只不过碍于他是常公和何应钦派来的,所以只有捏着鼻子忍了而已。黄百韬自知顾祝同不喜自己,所以任劳任怨,事事小心,正好25军军长张文清调任,顾祝同急着安插私人,于是干脆就举荐黄百韬继任25军军长,眼不见心不烦,快点把参谋长的位子给我腾出来吧。——这就是陈士章口中黄和顾的关系,看得出来黄不但不是顾的人,而且两人之间颇有仇隙。然而,此后每次黄百韬遇到麻烦,都是跑去请求顾祝同的帮忙,顾祝同也能维护他,这是因为黄作为顾的老部下,两人的利益大多数时候是绑在一起的,为黄说话也就是为自己说话。比如孟良崮之后,老蒋要杀黄的头,但顾祝同和汤恩伯纷纷为黄百韬讲情,最终得以撤职留任,戴罪立功。那顾祝同、汤恩伯是因为和黄交情好才这么做的吗?当然不是,因为这次战役,顾祝同以陆军总司令坐镇徐州指挥全局,汤恩伯为第一兵团总司令指挥战场作战,74师被歼后,这两个人理应负责。而黄百韬将所有责任都自己承担,免去了顾、汤的责任,才换来他们的力保。所以,黄百韬真是一个无靠山之人。正因为黄百韬是一个四无之人,谁的派系都不是,孤零零一人茕茕孑立,靠谁都靠不上,所以他唯一的存身之道,就是听话、小心、竭尽心力、任劳任怨。——没办法,象他这样的四无人员,要是不这样的话,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反过来,对国民党而言,正因为黄百韬是一个四无人员,对哪个派系都不构成威胁,所以那些大佬们也就敢于用他。因此,往往在各个派系扯皮撕扯不下的时候,黄百韬这个无依无靠的无派系人员就作为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被推了出来。举个例子,也是孟良崮之战中,83、74、25三个整编师编为一个纵队,本来是要李天霞去指挥的,但张灵甫就不服,不想听李天霞的指挥,主动要求由黄百韬来指挥,所以后来这三个整编师就是由黄来指挥了。(当然,张灵甫事实上也不听黄的指挥,战后追责,黄被免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张灵甫不听从指挥。)再比如,他能当上第七兵团司令,也是和派系斗争有关。国民党军在整编时,陈诚的土木系大肆扩张,凡是11、18两军出来的人,个个升迁,其他各派系的人大多下岗,许多黄埔嫡系都被陈诚打发回家,更不要说是杂牌军了,最后引发了著名的“哭陵”事件。于是其他派系对土木系无不侧目,为了平衡各派,最后在组建第七兵团时,常公就选了黄百韬。(据说本来是要让土木系的胡琏来的)。就这样,所以在国民党内,黄百韬就成了一个传说中的“孤臣”。黄百韬当然是有才干的,否则也不能以一个四无之人步步高升,统领十数万中央军。黄百韬打仗,有两个特点(或者说优点):韧和狠。所谓韧,也就是说他非常有坚持力,同样的局面,换了其他人早崩了,而他能不断坚持,譬如豫东战役,在粟裕全力攻击之下,黄百韬能够死战八昼夜,在阵地马上要被解放军打穿的情况下,他自己爬到坦克上,堂堂兵团司令亲自在最前面冲锋,结果硬是稳住了阵地。到最后全军收缩在帝丘店周围十里之内的十几个村子里,没有水源,数万人只能喝泥浆水,食物药物还不够伤病使用的,换了其他国民党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恐怕早都崩溃了,但黄百韬硬是挺住了,终于等到援兵到来。第二个是狠,作战时,一到军情紧急,往往下令枪毙俘虏。比如豫东之战,在最后就下令杀害了几百名解放军战俘。他曾亲口对部下说“对俘虏能利用就补充缺额,不能补就杀,以免累手累脚。”而解放军显然被他所补充利用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被他俘虏的解放军战士,往往惨遭杀害,帝丘店如此,后来在碾庄也是如此。在碾庄时,凡是失陷的阵地,他也不管上面还有自己的部队在作战,一律集中重炮进行轰击,还说“这样可为作战不力,失陷阵地者戒。”其狠如此。当然,还有一点,因为黄百韬是个“孤臣”,四无人员,所以他打仗不敢耍滑头,打的都是老实仗,仅这点就比其他国民党将领强得多了。国民党其他将领,如李天霞那般千里驰援咱就不说了,就是素称“邱疯子”的邱清泉,在粟裕眼中也是“打仗滑头”、“喜好投机”的主,象黄百韬这样老老实实打仗的人,在国民党里可真是太难得了。不过,黄百韬本人虽然作战骁勇、敢打猛冲,但他的25军只有40师战斗力强,因为是税警总团的底子。其他两个师108和148师都是杂牌,108是东北军系统,王以哲的部队,战斗力就差了些,148师是川军范绍增的部队,那就更等而下之了。所以,对于黄百韬部队的战斗力,粟裕的评价是“徐州系统里中等偏上”,不算最厉害的。据说,黄百韬死后常公悲痛欲绝,叹息道:“黄埔精神不死。”然而黄百韬并不是黄埔出身,常公这是啥意思呢?戴季陶解释说:“黄埔精神不会去死,死的都不是黄埔精神。”意即讽刺黄埔将领个个惜命怕死,舍不得捐躯。一笑~~~~黄百韬死后,常公万分悲痛,抚恤黄百韬遗孀十万金圆券。编辑于 2017-12-18 11:01​赞同 5780​​574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黄百韬_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黄百韬播报讨论上传视频国民革命军将领黄百韬(1900年9月9日—1948年11月22日),男,汉族,又名黄伯韬。字焕然,号寒玉,原籍广东梅县(今梅州梅江区),生于天津 [1]。国民革命军将领。国军陆军中将-追赠二级上将,兵团司令官。曾获授光华宝鼎勋章、青天白日勋章等勋章。 [2-5]黄百韬先后毕业于江西陆军第九混成旅学兵营、江苏省军官教导团第五期、中央陆军大学特三期 [21],初在江苏省防部队任排长、连长。被奉系军阀张宗昌俘虏后,投靠奉系升任旅长。张宗昌被蒋介石消灭后,投靠蒋介石。1935年升任第四十一师师长。1936年任鄂湘川黔边区“剿总”总参议。同年冬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初任冯玉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长,继任鹿钟麟冀察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1940年调任军令部高参。1941年任顾祝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1943年晋升为陆军中将。次年任第二十五军军长。1946年任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1947年任第一兵团第四纵队司令。1948年任第七兵团司令官,同年11月22日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身死,时年49岁。 [26]1949年1月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二级上将。 [1] [6-8]中文名黄百韬别    名又名黄伯韬,字焕然,号寒玉性    别男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籍    贯广东梅县(今属梅州市梅江区) [9]出生地直隶省天津府出生日期1900年9月9日逝世日期1948年11月22日毕业院校直隶省立工业专门学校中学部(今河北工业大学)主要成就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军    衔陆军中将-追赠二级上将葬    处台湾五指山公墓上将区目录1人物简介2人物生平▪早年生活▪鲁南战役▪豫东战役▪组建七兵团▪兵败身死3人物轶事▪传闻▪葬礼4家庭背景5艺术形象人物简介播报编辑黄百韬,原名新,字焕然,梅州梅城东街(今梅江区东山办事处下市角)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生于天津。早年就读于直隶(今河北省)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后入江西陆军第九混成旅学兵营及江苏军官教育团学习、金陵军官教育团第五期。1920年10月,在金陵军官教育团毕业后,到江苏省防部队任排长、连长,后投靠北洋政府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先后任营长、团副、参谋、团长、旅长等职。1928年,随张宗昌部第六军军长徐源泉加入国民革命军,其后历任第八师参谋长、第四十八师第二八四团团副、一四二旅副旅长。1929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1师师长。1930年,任第一四二旅副旅长。1931年5月,任第四十一师第一二三旅旅长。1932年2月,任第一四四旅旅长。1935年6月,升任第四十一师师长。1936年,任湘鄂川边区“剿匪”总部总参议。是年冬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学习。1936年1月30日,授少将军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处长。1938年,任冀察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1941年,任军事委员会高参、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等职。1943年4月26日,晋升陆军中将,同年10月5日调任第二十五军军长。1946年,任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在苏北与人民解放军作战。1947年,任第一兵团第四纵队中将司令,率部进攻山东解放区。1948年8月,任第七兵团中将司令官,率部参加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1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于碾庄地区,22日全军覆灭,黄百韬自杀身亡,时年49岁。 [6] [20]1949年1月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21]人物生平播报编辑早年生活黄百韬黄百韬少年时期曾给北洋军阀李纯当传令兵。由于他做事勤谨,善于逢迎,得到李纯的赏识,李纯乃将自家心爱的婢女许配给黄百韬为妻。后来,黄便由其妻代求李纯,得入由李纯主办的金陵军官教导团第五期学习,毕业后在江苏省防部队任排长、连长。奉军张宗昌攻占江苏后,由于张曾经当过金陵军官教导团团长,同黄有师生之谊,黄百韬便投靠张宗昌,在张部从营长当到旅长。1928年,黄随张宗昌部第六军军长徐源泉投靠蒋介石,任师长。蒋介石按照他解除杂牌军军官兵权的惯例,把黄送到陆军大学第三期学习。抗战期间,黄调任军委会中将高参,因写了一篇军事论文获奖,受到何应钦的赏识,何推荐他出任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的参谋长。1941年初,他充当了皖南事变的急先锋。1944年任第二十五军军长。他自知不是蒋介石的嫡系,没有靠山,为了保住官位,战争中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肯吃苦肯卖命,逐渐得到蒋介石的信任。 [1]鲁南战役参见主词条:鲁南战役1945年抗战胜利后,黄百韬率第二十五军跟随顾祝同进驻淞沪地区,1946年初划归汤恩伯第一绥靖区统辖。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第一绥靖区十二万人进犯苏北解放区,驻扬州的黄百韬整编第二十五师分兵进犯宜陵、樊川、邵伯、高邮等地。8月,黄部在邵伯被解放军第十纵队歼击,退回扬州。11月,黄部一个旅会同整编第八十三师、整编第六十五师四路进犯盐城,黄百韬率部在卞仓地区与解放军激战兼旬。1947年初,蒋介石调集二十三个师发动鲁南战役,企图一举歼灭华东人民解放军,黄百韬师为“主要突击集团”的右路,北犯临沂。解放军为集中优势兵力歼敌有生力量,于2月10日放弃临沂北上莱芜,于是月下旬歼灭李仙洲集团共五万余人,黄百韬等欲北援已不及。5月,蒋介石调集汤恩伯、欧震、王敬久三个兵团共十三个整编师“重点进攻”沂蒙山区,黄百韬部属临沂汤恩伯第一兵团序列,与张灵甫整编第七十四师同为这次进攻的主攻部队。5月12日,七十四师抵达桃圩、蒙阴时,改归黄百韬指挥。黄原计划合整编第八十三、七十四、二十五、六十五师互相联结,固守天马岭、虾蟆岭,但张灵甫自恃嫡系精锐部队,执意孤军深入,放弃天马岭,独自占领蒙阴东南六十里的险地孟良崮。人民解放军迅即以优势兵力割断其与黄百韬等部的联系,切断其后路,封闭合围圈。黄百韬在蒋介石严令之下率部去救七十四师,但在解放军阻击下一直未能与七十四师合拢。5月16日七十四师被全歼,骄狂的张灵甫被击毙。事后,蒋介石召开军事检讨会议,将战败责任归咎于黄百韬指挥失误、援救不力,欲治其罪;由于得到顾祝同等人回护,黄得以在会上详述作战经过,仅受“撤职留任”处分。此后,黄百韬更加卖力地从事反共内战,甘当进攻解放军的主力。7月,国民党军队分三路进犯鲁中,黄百韬为右路指挥官,侵占东里店、南麻等地,并率部救援临朐第八军李弥部。8月至10月,国民党军进犯胶东地区,黄率部卖命死战,先后攻占潍县、昌邑、高密、平度、栖霞、福山、烟台等地。旋奉调移驻安徽。 [27]豫东战役参见主词条:豫东战役1948年6月,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了豫东广大地区的基础上围攻开封,歼敌三十九万余人。蒋介石震惊不已,赶赴前线指挥,但调集驰援之区寿年兵团被围于睢县、杞县地区,邱清泉兵团亦受到阻击而无法前进。于是,蒋介石急调黄百韬率师车运豫东,并指挥第三快速纵队、交警军二总队,成立黄百韬兵团。黄百韬率部西进,赶到帝丘店地区时,被人民解放军五个纵队合围,遭到猛烈攻击。黄率部顽抗死战八昼夜,死伤无数,士气颓丧,黄亦负伤;直至胡琏第十八军和邱清泉兵团来援,黄百韬才得以突围而出。为此,蒋介石在南京军事会议上授予青天白日勋章,黄感激涕零,表示今后当为蒋介石效命“万死不辞”。 [27]组建七兵团豫东战役结束后,8月,蒋介石正式组建第七兵团,以黄百韬为司令官,辖第二十五、六十三、六十四军。9月中旬,按蒋介石的重点防御布局,黄率部移驻陇海线东段新安镇,担任海州至运河间防务。其时人民解放军解放济南后,于10月中旬挥师南下。11月初,蒋介石慌忙部署徐海防务,收缩兵力集结于徐州蚌埠间津浦路两侧地区守备。黄百韬意识到第七兵团地处前沿,是解放军打击的首要目标,遂向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建言:仿效拿破仑团式集中法,集结各主力兵团于徐州四围,以图各个击破人民解放军。11月3日,他再向刘峙建议,速取各兵团相互衔接深沟高垒战术。当天深夜,蒋介石在南京批准退守徐州的方案,决定弃守海州、新安镇,命黄百韬率第七兵团由新安镇退守徐州以东地区。黄百韬对幕僚慨叹这一决策为时已晚,“恐怕撤退不及了”。5日,黄又受命率部掩护海州第九绥靖区李延年部西撤。此时,第一〇〇军和第四十四军亦归黄百韬指挥,第七兵团扩至五个军,共约十二万人。 [27]兵败身死11月6日夜,华东人民解放军七个纵队从鲁南兼程南下,矛头直指黄百韬兵团,揭开淮海战役序幕。7日,双方发生局部战斗。当夜,黄得报李延年部业已转移,遂于8日凌晨率部沿陇海线仓皇西撤。五个军的官兵、辎重均须通过运河铁桥这个唯一通道,拥挤阻塞,行动迟滞。第六十三军从窑湾镇渡河,遭解放军苏北兵团的截击,随后被全歼。9日黄率部移抵碾庄地区,但碾庄至曹八集间的西撤通路迅即被人民解放军切断,黄奉命就地抵抗。四个军七个师被解放军十一个纵队全面包围于纵横不及十华里的碾庄地区。黄据守地堡工事,向蒋介石和参谋总长顾祝同呼救,请求早派援军和补给粮草弹械。12日起,解放军展开猛烈攻击,重点突袭碾庄南部正面第四十四军阵地,至14日晨全部摧毁。黄百韬急调第二十五军第四十师一部增防碾庄车站,激战不止。参谋总长顾祝同于15日飞临碾庄上空,又空投蒋介石亲笔信,为黄百韬顽抗死守撑腰打气。16日自晨至暮,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碾庄西部第一〇〇军阵地全部瓦解。至此,南、西两面阵地俱失,北、东两侧阵地亦多残破。徐州“剿总”先曾于11日午后命徐州以西邱清泉第二兵团东调,会同李弥第十三兵团以钳形攻势解黄百韬之围,但李部进到八义集、大浒家时,受到解放军增援部队的阻击,经七天多的逐村逐庄争夺苦战,仍无法前进。黄百韬但闻大浒家炮声隆隆,终不见李弥兵团的援兵到来,只好唉声叹气地表示失望。17日起,人民解放军日夜赶修迫近工事,于19日通过网状壕沟坑道逼近黄部阵地。黄百韬仍不觉悟,借空军掩护,集中营长以上官长训话,声称要“以死报国”。对于已经失去的阵地,他仍命炮兵轰击毁尽;对碾庄民众则任其饿死也不放出。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击下,第四十四军和一〇〇军被全部歼灭,包围圈越缩越小。第二十五军和六十四军残部弹尽粮绝,士气沮丧。解密 黄百韬淮海兵败自杀后墓地在何方(4张)20日凌晨,黄百韬逃至大院上据点,午后又转往吴庄据点,准备向西北方向突围。但各据点均为解放军网状壕沟分割包围。黄见大势已去,绝望地对同僚表示:“天地虽大,吾将难以自容。”至22日黄昏,被围之国民党军残部被全部歼灭,黄百韬突围逃命未遂,举枪自戕而死。 [27]人物轶事播报编辑传闻黄百韬在碾庄镇尤湖村埋藏大量黄金,解放后附近的村民曾寻找无果,后来就放弃了。葬礼南京黄百韬墓1949年1月17日,黄百韬的遗体运抵南京。1月20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刊登了《首都各界追悼黄故司令官百韬将军暨戡乱殉国将士大会公告》:定于21、22、23日在中国殡仪馆公祭三天。《中央日报》1月25日一版头条刊登了《黄故上将百韬将军安葬办事处启事》:黄故将军灵榇择定于1月26日安葬于南京太平门外曹古山。 [5]在黄百韬的葬礼上,蒋介石拨给黄百韬妻儿抚恤金10万元金元券,并感叹地说:“黄埔精神不死!”遂追认黄百韬为陆军上将。后来,柳碧云将黄百韬的遗体,葬在她的住地——上海徐家汇。 [25]家庭背景播报编辑祖父:黄凤山,广东嘉应州(今梅州梅江区)人,曾任山东曹州总兵 [9]父亲:黄宗骏,出生于广东嘉应州,淮军统领 [9]妻子:柳碧云 [24]儿子:黄效先 [4]女儿:黄丽珍 [11]黄百韬的祖居地在今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金山街道小溪唇居委下市角卖柴坪巷内黄屋5号。黄百韬的祖父黄凤山曾任清廷山东曹州总兵;黄百韬的父亲黄宗骏后来也参军从戎,担任淮军统领,驻守河北一带,所以举家搬迁到天津居住。 [9]1983年,黄百韬夫人柳碧云因病去世,与黄百韬合葬一穴,埋在台湾五指山公墓中的上将区。 [10]艺术形象播报编辑1991年电影《淮海战役》,许还山饰演黄百韬 [12]2009年电视剧《解放》,张平饰演黄百韬 [13-14]2009年电视剧《红日》,王响伟饰演黄百韬 [15-17]2018年电视剧《老虎队》,李保民饰演黄百韬 [18-19]2021年电视剧《大决战》,王强饰演黄百韬 [22-23]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如何评价黄百韬? - 知乎

如何评价黄百韬?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军事中国近代史中国国民党中国军事史淮海战役如何评价黄百韬?黄到底是不是杂牌军中的王牌?是否真的忠诚善战?是否真的洁身自好、严于律己?他跟顾祝同之间又是怎样的渊源?关注者1,052被浏览3,046,128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9 条评论​分享​116 个回答默认排序理水虫虫会治水的吗​ 关注顾祝同是黄百韬的贵人,但黄一开始不算是顾祝同的人。顾祝同起初并没有看上黄百韬,只是让黄陪跑一下,但是机缘巧合 蒋公圈了黄,而黄一心向顾靠拢,也就成顾的人了。黄百韬没有参与皖南事变关于黄百韬系皖南事变重要打手一事,时任第三战区参谋处处长的岳星明则在《有关黄百韬史料的补正》一文中作了辟谣,岳指出:黄百韬虽担任过第二十五军的军长,但那是1944年春以后的事。至“皖南事变”则是发生在1941年1月,那时的第二十五军军长为张文靖(号廉夫),而不是黄百韬,文中叙述,不够明确,且含混之处,容易令人误解。……黄百韬不是“皖南解决新四军的策划人”,也不是当时第三战区顾祝同的参谋长。因为在1941年1月“皖南事变”当时,第三战区顾祝同的参谋长为邹文华(号实秋,扬州人),而我是当时第三战区顾祝同的参谋处处长,知道得很的确。记得在1941年夏初,我曾随顾祝同到重庆,就在这时,黄百韬才由反动国防部的中将高级参谋,被任命为第三战区的参谋长,顾祝同要我去见过黄百韬,当面和黄联系同回上饶长官部的一切手续。黄百韬就任参谋长后,我仍在参谋处,和黄相处了一年多的时间。岳星明所说与黄百韬毙命后《中央日报》所发简历吻合。据1948年12月7日《中央日报》载《黄氏履历》黄百韬“民国三十年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中将参谋长”。皖南事变是1941年(民国三十年)1月,黄的确是赶不上的。顾祝同提拔黄百韬内幕1948年12月27日,徐永昌在日记中记录了周至柔、林蔚谈顾祝同提拔黄百韬一事的内幕:昨余赞扬黄伯韬之忠烈,并谓为顾墨三所识拔者。而周至柔、林蔚文对黄颇多微词,且言并非墨三所举,曩昔为军令部保荐,顾保人员首列,而黄名在次,不意即误圈定云云。淮海战役杀俘1948年11月12日, 蒋公给黄百韬下达杀俘手令,全文如下:黄司令官伯韬:真电甚慰。灰日手书想已接阅。连日激战伤亡已如何?凡有俘“匪”,必须就地处决或即释回,切勿留置我阵地范围之内,务特注意。我军以现在态度与地形,又有吾弟指挥若定,必能争取决定性之胜利。刻正督促大军增援,日内当可夹击残“匪”于预定地区,期能彻底歼灭以重定国基,完成大业也。中正手启随即黄百韬于14日执行杀俘令。虽然黄兵团灰飞烟灭,黄本人毙命,然直接杀俘战犯终被抓获。1948年12月14日,新华社播发淮海前线消息《竟敢杀害解放军被俘同志 战犯黄大铿已缉拿归案 淮海我最高军法机关决依法惩办》,报道黄百韬兵团杀俘罪行,全文如下:【新华社淮海前线十四日电】杀害解放军俘虏之战犯黄大铿等,已缉拿归案。黄犯系蒋匪六十四军一五九师四七七团团长,上月在碾庄地区被歼前,曾命令其部属枪杀解放军某部二十一个被俘的人员与伤员,违犯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发布之“惩处战争罪犯命令”第一项第三条的规定。现该战犯等已自黄伯韬匪部的俘虏群中查获。淮海前线解放军最高军法机关决对该犯等依法惩办。据解放军某部被黄犯等枪杀未死之二同志报告此暴行经过称:十一月四日,碾庄圩东小王庄战斗中,我某团有二十三个同志(只有部分伤员)与部队失掉联络,不幸被蒋匪六十四军一五九师四七七团所俘,被羁于该团特务班。十四日黄昏蒋匪撤出小王庄时,该团团长黄大铿即命其三营营长黄广才负责就地枪杀我二十三个同志。黄广才又令其副营长吕树明率七连一个班以机枪射杀,吕并监督执行。因当时敌人狼狈逃窜,此二人伏至沟内幸未致命,得以生还。发布于 2021-08-31 06:34​赞同 173​​28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三种不同的红色​听老婆话。跟党走。​ 关注要评价黄百韬啊,两个字就够了:孤臣。黄百韬在国民党内,可以说是一个四无之人:无派、无系、无根基、无靠山。无派无系就不用说了,无根基怎么讲呢?因为黄百韬没有自己的部队。他赖以起家的25军,其实是中央军的底子,(25军在组建之初,就是以中央军52师和190师组建的,正宗的中央军,首任军长王敬久,黄埔一期)。即便后来改编后,掺入了杂牌的108师和148师,但它的骨干40师,可是原来的税警总团。所以黄百韬本人是杂牌,但25军真不是杂牌,——也就是说,25军不能算是黄百韬自己的部队。至于说到靠山,有人说有靠山,说黄百韬是顾祝同的人。这话对也不对。黄百韬真正起家确实是从顾祝同手下起来的,但顾祝同对黄的态度,未必有多喜欢。——按照黄百韬部下25军军长陈士章的话说,顾祝同对黄百韬甚至是心存嫌隙的。当初抗战时,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请求调郭寄峤来三战区当参谋长,但郭寄峤是卫立煌的人,当时常公打算让卫立煌去统领远征军,所以不好挖他的墙根,于是在何应钦的推荐下,把黄百韬派了过去(此前黄百韬在军事委员会当高参,年底一篇论文写得好,让何应钦很欣赏)。这让顾祝同非常不满,而黄到任后,又整顿司令部贪污横行的局面,得罪了顾祝同的亲信,使得顾祝同更加不喜,只不过碍于他是常公和何应钦派来的,所以只有捏着鼻子忍了而已。黄百韬自知顾祝同不喜自己,所以任劳任怨,事事小心,正好25军军长张文清调任,顾祝同急着安插私人,于是干脆就举荐黄百韬继任25军军长,眼不见心不烦,快点把参谋长的位子给我腾出来吧。——这就是陈士章口中黄和顾的关系,看得出来黄不但不是顾的人,而且两人之间颇有仇隙。然而,此后每次黄百韬遇到麻烦,都是跑去请求顾祝同的帮忙,顾祝同也能维护他,这是因为黄作为顾的老部下,两人的利益大多数时候是绑在一起的,为黄说话也就是为自己说话。比如孟良崮之后,老蒋要杀黄的头,但顾祝同和汤恩伯纷纷为黄百韬讲情,最终得以撤职留任,戴罪立功。那顾祝同、汤恩伯是因为和黄交情好才这么做的吗?当然不是,因为这次战役,顾祝同以陆军总司令坐镇徐州指挥全局,汤恩伯为第一兵团总司令指挥战场作战,74师被歼后,这两个人理应负责。而黄百韬将所有责任都自己承担,免去了顾、汤的责任,才换来他们的力保。所以,黄百韬真是一个无靠山之人。正因为黄百韬是一个四无之人,谁的派系都不是,孤零零一人茕茕孑立,靠谁都靠不上,所以他唯一的存身之道,就是听话、小心、竭尽心力、任劳任怨。——没办法,象他这样的四无人员,要是不这样的话,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反过来,对国民党而言,正因为黄百韬是一个四无人员,对哪个派系都不构成威胁,所以那些大佬们也就敢于用他。因此,往往在各个派系扯皮撕扯不下的时候,黄百韬这个无依无靠的无派系人员就作为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被推了出来。举个例子,也是孟良崮之战中,83、74、25三个整编师编为一个纵队,本来是要李天霞去指挥的,但张灵甫就不服,不想听李天霞的指挥,主动要求由黄百韬来指挥,所以后来这三个整编师就是由黄来指挥了。(当然,张灵甫事实上也不听黄的指挥,战后追责,黄被免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张灵甫不听从指挥。)再比如,他能当上第七兵团司令,也是和派系斗争有关。国民党军在整编时,陈诚的土木系大肆扩张,凡是11、18两军出来的人,个个升迁,其他各派系的人大多下岗,许多黄埔嫡系都被陈诚打发回家,更不要说是杂牌军了,最后引发了著名的“哭陵”事件。于是其他派系对土木系无不侧目,为了平衡各派,最后在组建第七兵团时,常公就选了黄百韬。(据说本来是要让土木系的胡琏来的)。就这样,所以在国民党内,黄百韬就成了一个传说中的“孤臣”。黄百韬当然是有才干的,否则也不能以一个四无之人步步高升,统领十数万中央军。黄百韬打仗,有两个特点(或者说优点):韧和狠。所谓韧,也就是说他非常有坚持力,同样的局面,换了其他人早崩了,而他能不断坚持,譬如豫东战役,在粟裕全力攻击之下,黄百韬能够死战八昼夜,在阵地马上要被解放军打穿的情况下,他自己爬到坦克上,堂堂兵团司令亲自在最前面冲锋,结果硬是稳住了阵地。到最后全军收缩在帝丘店周围十里之内的十几个村子里,没有水源,数万人只能喝泥浆水,食物药物还不够伤病使用的,换了其他国民党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恐怕早都崩溃了,但黄百韬硬是挺住了,终于等到援兵到来。第二个是狠,作战时,一到军情紧急,往往下令枪毙俘虏。比如豫东之战,在最后就下令杀害了几百名解放军战俘。他曾亲口对部下说“对俘虏能利用就补充缺额,不能补就杀,以免累手累脚。”而解放军显然被他所补充利用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被他俘虏的解放军战士,往往惨遭杀害,帝丘店如此,后来在碾庄也是如此。在碾庄时,凡是失陷的阵地,他也不管上面还有自己的部队在作战,一律集中重炮进行轰击,还说“这样可为作战不力,失陷阵地者戒。”其狠如此。当然,还有一点,因为黄百韬是个“孤臣”,四无人员,所以他打仗不敢耍滑头,打的都是老实仗,仅这点就比其他国民党将领强得多了。国民党其他将领,如李天霞那般千里驰援咱就不说了,就是素称“邱疯子”的邱清泉,在粟裕眼中也是“打仗滑头”、“喜好投机”的主,象黄百韬这样老老实实打仗的人,在国民党里可真是太难得了。不过,黄百韬本人虽然作战骁勇、敢打猛冲,但他的25军只有40师战斗力强,因为是税警总团的底子。其他两个师108和148师都是杂牌,108是东北军系统,王以哲的部队,战斗力就差了些,148师是川军范绍增的部队,那就更等而下之了。所以,对于黄百韬部队的战斗力,粟裕的评价是“徐州系统里中等偏上”,不算最厉害的。据说,黄百韬死后常公悲痛欲绝,叹息道:“黄埔精神不死。”然而黄百韬并不是黄埔出身,常公这是啥意思呢?戴季陶解释说:“黄埔精神不会去死,死的都不是黄埔精神。”意即讽刺黄埔将领个个惜命怕死,舍不得捐躯。一笑~~~~黄百韬死后,常公万分悲痛,抚恤黄百韬遗孀十万金圆券。编辑于 2017-12-18 11:01​赞同 5780​​574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如何评价淮海战役中黄维和黄百韬的表现? - 知乎

如何评价淮海战役中黄维和黄百韬的表现?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历史历史战役淮海战役如何评价淮海战役中黄维和黄百韬的表现?关注者181被浏览555,742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添加评论​分享​30 个回答默认排序马丁.Success​潜龙今已化飞龙,出现神通不可穷​ 关注在淮海战役前,黄百韬几乎是国民党各大战略区连续两个年度表现最好的大区总监。1947年8月的胶东战役,1948年6月的豫东战役,这两战中黄百韬的25师都是最出风头的部队。豫东战役打完,南京那边何应钦拍腿大叫“黄百韬真是英雄”!南麻临朐战役,虽然最出风头的是胡琏整11师,李弥整8师,但是黄百韬也是外围增援最卖力,最凶猛,最有穿透力的部队。甚至孟良崮战役,黄虽然也受处分,但是25师仍然是当时救74师相对最投入的部队。黄百韬手下大将,后来任25军军长的陈士章后来回忆说,黄百韬几乎是解放战争华东战场国军同级别战将中,战绩最优,表现最疯狂,最积极的那个。这么说吧,如果把时间截止到1948年10月,在国军序列里重新评一个“五大主力”,黄百韬的25军,是肯定要入选的。而在当时,黄维却是脱离一线部队很多年的一个“初临战阵”者。很多人说黄维是个办军校的书呆子,其实也不对。黄维虽然脱离一线部队较久,但是早年从黄埔毕业后,也是在一线担任军事主官带兵打仗步步升上来的。黄维早期在讨伐孙传芳,围剿江西苏区,抗战时的淞沪、武汉诸战中都是担任实职的军事主官,绝非打酱油的幕僚参谋和政工系的干部。国民党第五次围剿迫使红军放弃苏区开始长征,黄维当时就在“剿共”第一线担任18军台柱子11师的师长。早起的黄维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少壮派的国军嫡系能战之将。黄维真正离开一线部队,是在1939年国民党陈诚系中央精锐部队54军军长的任上,由于和上级关麟征的矛盾,被蒋介石调走任中将高参开始的。自此以后,直到1948年9月,黄维离开一线部队差不多9年时间。虽然时间较久,但你把他称作“书呆子”显然是不合适的。毕竟从黄埔毕业后一直到1939年,黄维是靠着军事主官的战绩一步步升到54军军长任上的。可以说,黄维在1948年任12兵团司令的时候,虽然生疏,但绝非饭桶,更不能简单化地把他看成一个笨头笨脑,机械教条的书呆子。黄百韬在1946-1948两年整的时间里与共军大小战役交手无数,早就积累了丰富的对战经验。围攻碾庄圩的华野官兵后来在接受凤凰卫视记者采访时时说过,黄百韬部队村落防守极有经验和妙招。比如在屋角两墙交汇处,用轻机枪打出一个洞,这个洞里摆一挺轻机枪,迅速就可以成为一个射角和视界都极为广阔(最大可以到270度)的临时堡垒,迅速控制很大的一片范围。这个接受采访的当时华野部队的人还说,我们打仗就是凭思想工作,凭勇敢,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言下之意,黄百韬部队的战斗技术,军事技能,是值得肯定和被对手学习的。而黄维是因12兵团司令的人事纠葛,蒋陈原来瞩意的胡琏被桂系疯狂攻击激烈反对,难以道人,被临时从陆军新制军官学校校长的任上“借”来,纯粹为了过渡一下的“工具人”。黄维到任前和蒋介石亲自沟通过,蒋介石许他打完这仗,就放他回去办军校。从上面的简单梳理可知。淮海战役前,就个人状态来说,黄百韬大概类似五大联赛连续两年的最佳射手,风头正劲,状态尚佳,而黄维大概就是一个养伤数年,刚刚伤愈复出的前“明星球员”。这是评价两个人在淮海战役中表现的一个基本前提和基础。评价黄百韬的表现,一般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焦点:一是为啥要在新安镇等44军两天,二是等待的时候在运河没有架桥,三是李弥既然后来要来解围,当初为啥不在碾庄留下接应我。这就是著名的黄百韬的“三不解”。其实后面还有一个,就是黄百韬后来终于撤到碾庄圩的时候,没有选择一口气突到徐州外围,而是在刘镇湘的怂恿下就在碾庄停下来,选择顽抗(当然,稍后国防部也有明确命令让他坚守碾庄,从而让他不能抗命西撤)。关于黄百韬淮海战役中的表现好坏,主要可探讨的无外乎就是这4点。事隔多年,在国共双方乃至潜伏在国军中的间谍们都把较为完整的信息展示出来,让后来论者形成一种近乎“上帝视角”来评述当年各方主帅的临阵决策的时候,你会发现,所谓黄百韬的三不解,四焦点,都不在是什么难解的问题了。这四个焦点中,尤其是三不解中,真正可由黄百韬主观决定的事情就一件。即“运河架桥”的问题。但是从目前的史料支撑看,即便是运河架桥的问题,也怪不到黄百韬头上。因为运河没有架桥之所以会变成问题,其实是源自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在徐州东北贾汪地区的阵前起义。正式由于张克侠、何基沣两人的起义,造成徐州东北形成军事真空,才让华野部队不费吹灰之力,迅速南下,在曹八集区域截断黄百韬西撤路线。同时,让作为华东国军指挥中枢、物资基地的徐州顿感门户空虚,庸帅刘峙才迅速调13兵团李弥从碾庄西撤,回护徐州。以上剧变,客观上造成了黄百韬没有提前架桥,显得成为重大“失误”,李弥西撤徐州,让黄百韬不解。其实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冯治安部起义。冯部不起义,那么华野便没那么容易直接侧敌南下,直扑曹八集,把黄百韬西撤路线堵死。而且,冯部如果不起义,华野想通过贾汪地区,要打,仗就小不了。冯部毕竟2个军,4个师,西北军老底子,战斗力尚可。一旦大打,新安镇黄百韬那边势必打草惊蛇,加速西撤,甚至可能连44军都不顾,一股脑往前冲。如果冯不起义,李弥兵团,根本用不着撤离碾庄。这样,贾汪有冯治安2个军掩护,碾庄还有李弥部2个军依托完善工事接应。你想黄百韬兵团还会出问题么?所以贾汪起义,这才是造成黄百韬兵团陷入绝地的最大的原因,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黄百韬是人不是神,连直接统帅何基沣、张克侠的冯治安都不能料到这两人会“叛变”,一个远在新安镇,与冯治安根本不是一个系统的黄百韬就能对此预知?提前防范?战役后面的进程证明,即便是在冯治安部叛变,新安镇附近华野部队已经形成前堵后追,包围攻击的形势下,黄百韬仍然边战边退,将7兵团的主力,大部分都拉过运河,成功撤走(虽然损失了63军全部,100军两个主力团,但兵团主力25军和64军都算完整)。因此,我们不妨设想,如果冯治安部不叛变,黄百韬西撤路线有2个军,4万人做依托和掩护,即便没有提前架桥,即便李弥不在碾庄接应,黄百韬是否能将7兵团顺利拖回徐州?我觉得大概率是可以的。所以,黄百韬的三不解,其实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何基沣、张克侠起义。黄百韬敢于在当时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肃杀紧张氛围下(黄百韬绝不是庸钝之辈,麻木之徒,他在10月的时候就已经预感到下次国共大战,自己首当其冲,屡次要求撤回徐州,反而是徐州中枢和国军统帅部麻木不仁,对此不理不睬,所以黄百韬等待的这两天,其实是极其焦躁,愤懑,忧愁的),等等44军两天,且没有提前架设浮桥,都是以冯治安部在徐州东北,对兵团西撤路线形成有效掩护的前提下做出的。诸葛亮防不住马谡失街亭,黄百韬又怎么防得住,冯治安部阵前起义,坑死友军,让徐州东北形成军事真空?再说黄维。黄维同样也是被阵前起义坑惨了。自黄维担任12兵团司令以来,偌大的国军精锐,华东台柱,十二兵团,都还没有完整集结过一次,事先也没有做任何动员、整补、准备,就在国防部的严令下,告知一下兵团序列各是哪几个军,就奔赴徐州战场了(当时85军与兵团主力之间还有两日行程)。一路上越往东走,战场氛围越发浓厚。沿途可见中野张贴的各种宣传口号,大战将至,山雨欲来的氛围极其紧张。18军军长杨伯涛回忆说,从沿途可见的各种情报来推测,感觉共军有“毕其功于一役,把这次战役打成国共两党的终极决战”的味道。如果这是终极决战,那么对12兵团来说,准备是很不够的。物质上,没有储备足够给养,双堆集一被包围,迅速弹药给养告罄,严重依赖空投。组织上,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兵团4个军,都没有完整集结到就临时划归到一起,仓促并肩上阵了。士气上,没有做过战前动员,全军只是模糊的觉得是去支援徐州战场,至于徐州那边怎么样,这次去要干什么,大部分人甚至高级将领都是不清楚的。更何况一路上,中野各纵结合地方武装,不断地袭扰,阻击,侧击,让兵团行进严重迟缓。国防部一再责骂12兵团行进太慢,而兵团上下却一肚子怨气。上下离心。在这样的形势下,越走越慢,终于走进了中野提前预设的袋型阵地,往徐州方向,是一步也走不动了。但所幸包围尚不深紧,当时中野主要是为组织兵团增援徐州,所以东南往固镇方向还有口子。到此为止,黄维的指挥尚属稳健,就算换了胡琏来带12兵团,也不可能在国防部每天严令逼责的情况下,放弃国防部指定的行军路线,独辟蹊径,做大范围机动,绕过中野的阻击,海阔天空地迅速开赴徐州战场。一是情报阵线上国军的全面劣势不允许,二是离开公路和主要交通线,国军就不能补给的后勤不支持。但即便如此,黄维当时仍然有大约一个白天的时间窗口,有机会断然措置,迅速扭身,排除万难,迅速向包围圈缺口处突围。当时解放军的包围圈还没有形成合围,在东南方向,往固镇的路上,相对薄弱,黄维也同意向固镇转进,但是黄维因为送命令的参谋一直没有回兵团部,空等了一个白天,到了下午4点左右,大兵团已经失去整体转向的机会的时候才在杨伯涛的百般催促下,做出突围决定。而这时,包围圈已经大幅收紧了。其实黄维等这个作战参谋是假,委决不下,心中犹豫,难以抉择是真。他所谓的拿出一整个白天去等这个下落不明的作战参谋,不过是希望外部给自己一个推动力量,来促使自己下这个难以进退的决策罢了。这是整个淮海战役中,18军军长杨伯涛最不满黄维的地方。就是觉得本有一个白天的窗口期,可以迅速排除万难,全军突围,但是被黄维的犹豫不决给白白浪费掉了。这其实也是整个淮海战役里,黄维的指挥中,最值得探讨的地方。假如,黄维像18军军长杨伯涛所希望的那样,抓住整个白天的时间,迅速部署兵团往固镇突围,兵团是否可以彻底跳出包围圈?我觉得兵马可能损失一部分,但绝对不会被彻底缚住,圈型包围的。等黄维因为临机不决,踟蹰难定,错失了这个机会后,那么十二兵团的命运就迅速来到了另一个关键。即廖运周叛变的问题。很多论者说,黄维的4个主力师齐头并进的计划非常具有想象力,执行起来,肯定也颇有效果。但是因为被廖运周一个请缨献策,自告奋勇,就变“四个师并进”为“廖运周打头阵,然后四个师鱼贯而出”,显得黄维临战没有原则性,轻于变阵,败征已显。这是黄维最大的败笔。其实这也是后人的上帝视角在作怪。如果你当时是黄维,实现不知道廖运周会叛变,你会不被这种请缨请战的勇气所感动吗?廖运周长期在85军担任重要干部,110师是85军的主力师,而85军号称是“委员长袖子里的小宝贝”,货真价实的嫡系主力。如果不靠上帝视角,就在1948年战云密布危机四伏的淮海战场,你让离开部队9年时间的黄维去怀疑主力军85军的主力师110师的师长是共谍,那大概就跟怀疑18军军长杨伯涛是共谍,差不了多少。要知道,在廖运周之前,国军几乎从未发生过嫡系部队主力师师长阵前无受迫性起义的案例。所以,廖运周起义,黄维失察,这完全怪不了黄维。只能怪国军和国民党整个体系里,从组织建设上严密性的严重缺失,让它们内部上上下下早已被多年渗透、彻底渗透,全方位渗透。最后,由于先是错过了一个白天的突围窗口期,继而又因廖运周的起义直接导致突围计划失败,整个兵团陷入了被重重包围的绝地。黄维在这期间,仍然镇定坚决、顽固凶狠。在华野派兵增援之前,与中野大战不落下风。其顽固死扛,凌厉反击,血肉绞杀的战场表现,还算没有辱没国军王牌和嫡系宿将的招牌。但终究是忠诚有余,变通不足,且因循过慎,让他没有在绝地之间创造奇迹,挽救12兵团。综合来说,整个淮海战役来看,就国军系统比较,黄百韬表现几乎无可指摘,但是黄维略有遗憾。遗憾就在于杨伯涛多年之后仍然耿耿于怀的那个本可以果断转进,扭身突围的宝贵的一整个白天,被黄维给白白浪费了。但如果以这个遗憾来攻击黄维,认为他就是个酒囊饭袋,则更是偏颇。因为就当时国军整个情报系统的低能、后勤系统的乏力、以及上上下下被间谍渗透的疏漏、以及刻板严酷的战后追责秋后算账做派来讲,能够像杨伯涛所希望的那样,开一下上帝视角,抓住那个白天的突围窗口,迅速逃出升天几乎近似于奇迹。黄维只是没有创造这个奇迹而已,整体表现并没有大的硬伤。陈明仁已经在四平证明过了,他为了战场争胜,紧急情况下,把美国援华的大豆拿来点燃、做工事,虽然击退了林彪大军,创造了所谓“四平街大街”,拿到了青天白日勋章,仍然被秋后算账,撤职了事。如果黄维真的违抗国防部命令,自行一套,如18军军长杨伯涛希望的那样,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带着12兵团转危为安,到时候,会没人来揪它的“擅自行动”、“抗命不尊”吗?说到底,解放战争是国共两种路线,两种主义,两种体系的全面对抗。为什么国军这边总是在最要紧的时候,阵前倒戈,把队友坑死,共军那边却一例都无?这其中的差异,差距,决不是某一个将领,凭自己的所谓指挥,所谓决策,所谓军事天分,靠自己的100多斤的肉身可以扭转的。如果,我是说如果,碾庄圩包围黄百韬的两个华野纵队,突然倒戈,你觉得华野那边受得了吗?如果,我是说如果,双堆集包围黄维的中野和华野部队,突然倒戈,你觉得黄维那边还会输吗?编辑于 2022-05-09 17:57​赞同 1042​​147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海带水饺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莎士比亚《辛白林》​ 关注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中被友军坑这件事,其实也是天道轮回、国军的一概作风。很多人不知道,在1935年6月的忠堡战役时期,41师132旅少将旅长黄百韬(当时还叫“黄新”)坑过他的顶头上司、41师中将师长张振汉,而且是近在咫尺的“三里之外不往援”。张振汉带着师部和直属旅被红军包围负伤后,黄新并不出力救援,扔下长官自己撤了,结果张振汉被红军俘虏,黄新顺势顶了张振汉的位置升了官,升任41师师长。但是41师的官兵觉得黄新太不地道,不服气,黄新这个师长当不下去了,去陆军大学进修,并改名黄百韬。现在经常有人提到黄百韬多么多么忠诚,多么多么“实在”,被友军坑了多么多么可怜,却不知道黄新(黄百韬)见死不救长官张振汉的这事。其实,因为内部矛盾不救友军或长官是国军常有的事情,不是某个人的事情,人坑我,我坑人。既然有1936年黄百韬坑了张振汉这种事,那么1948年黄百韬被友军坑了也是个国军系统内常发生的事情。张振汉对于黄百韬(当时叫“黄新”)见死不救的怨气很大,张振汉是这样记叙的:“忠堡距司令部被围的地方只有三里许,在忠堡的部队共有五个团,经过三天两夜的时间,而黄新(黄百韬)竟未往援是有原因的。由一九二八年黄新任少校参谋起,到一九三一年任四十一师一二三旅旅长,约有四年的时间由少校参谋升到旅长,这样的升迁不能算慢,但是黄新未能满足,一心想当师长。一九三二年瓦庙集之役(黄新)受伤,自认有功,欲当师长之心更切。瓦庙集之役以后,黄新调四十八师任一四四旅旅长,他想当四十八师师长。该师长由徐源泉兼任,我不便向徐源泉提出,而黄新责我不与之为力。在这样情况之下,我向徐源泉和何成睿提出将四十一师师长让给黄新充任,将我调第十军副军长,徐、何均不同意。我又提将四十一师和四十八师两师长均让出,由徐继武任四十八师师长,黄新任四十一师师长,我调副军长,由于徐源泉的同乡竭力阻止徐让出四十八师师长,此案又未成。我继续提出将三十七旅刘培绪部和三十八旅潘善斋部合编一师,我任新编师长,四十一师师长由黄新充任,徐、何又未准。由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五年间,为满足黄新的师长欲,曾几经周折故未能实现,而黄新对我总是不谅解。一九三五年,当时的政府任官(授衔)我请以少将给黄新,结果给以上校,黄新更不满。这些构成黄新不力援的原因。‘忠堡之役’后,官兵指控黄新按兵不往援,一直控告到蒋介石那里,黄新不自安请到陆大特别班学习,即改名黄百韬。”黄百韬是隶属于张振汉的,尚且对张振汉见死不救。相比之下,黄百韬的做法更过分吧。而且,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中的决断,也反映出他权力欲望重的这个特点,这与他在十年前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黄百韬作为一个将领能当到兵团司令这一级别,肯定有他的优点,这是自然的,因为所有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且不论黄百韬杀俘虏的事情,单就黄百韬掌握部队的方式来说,有些人仅凭黄百韬战死沙场的结局便把他凭空想象成全然无辜的“实在人”“厚道人”也大可不必。人是复杂的。那些说黄百韬“忠臣不事二主”的观点更不切实际。黄百韬最初是在直系军阀李纯的江苏部队,被奉系军阀张宗昌俘虏后,投靠奉系张宗昌当到将官。张宗昌失势后,黄百韬向蒋介石投降。蒋介石并不是黄百韬投靠的第一个“主”。当然了,那个旧军阀新军阀混战的年代,黄百韬的经历很正常。(后来成为蒋经国心腹爱将的贾亦斌也是张宗昌的徐源泉部出身)另,后来张振汉的家属与黄百韬和解了。编辑于 2022-02-06 14:04​赞同 274​​60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黄佰韬、黄百韬、黄伯韬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 - 知乎

黄佰韬、黄百韬、黄伯韬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抗日战争国民革命军中华民国史淮海战役解放战争时期黄佰韬、黄百韬、黄伯韬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关注者15被浏览43,139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添加评论​分享​5 个回答默认排序理水虫虫会治水的吗​ 关注1948年11月29日,《申报》刊载黄百韬的题词【发扬正气】,落款是【黄百韬】。1947年9月27日国府给予黄百韬等三人三等云麾勋章时,用的是【黄百韬】。黄发出的电报,落款也是【黄百韬】。总的说,一手资料以【黄百韬】为主。然而即便在国府档案中,黄伯韬也有,而且也不少。尤其是 蒋公手令里,似都是【黄伯韬】。如1947年11月16日 蒋公手令军务局陆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师两师编为第三十五军并令黄伯韬出任该军军长的手令录底稿,即为【黄伯韬】。1948年6月25日 蒋公给李玉堂的手令:1948年7月10日 蒋公给黄百韬的手令:1948年11月12日 蒋公手令:我军在黄兵团覆灭前,一直使用的【黄伯韬】,然而当发现缴获的黄本人佩戴的胸章上写的是【黄百韬】后,从新华社1949年1月19日播发的消息《国民党第二兵团司令 邱匪清泉被击毙》开始,改为【黄百韬】。1991年在修订出版《毛选》一至四卷第二版时,依据该胸章和黄在《申报》题词,将教员《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中的【黄伯韬】改为【黄百韬】。1948年12月6日新华社电,用的是【黄伯韬】:1949年1月19日新华社电《国民党第二兵团司令 邱匪清泉被击毙》结尾【黄匪百韬】:【黄佰韬】似乎没见过。编辑于 2020-12-29 14:31​赞同 299​​43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台湾导游邱比特​​ 关注黃百韜因為子孫立的墓碑最正確发布于 2020-12-26 03:07​赞同 33​​11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

黄百韬-抖音百科

7万硬扛15万,淮海战役初期,黄百韬为什么能顽固顶住华野12天? - 知乎

7万硬扛15万,淮海战役初期,黄百韬为什么能顽固顶住华野12天?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7万硬扛15万,淮海战役初期,黄百韬为什么能顽固顶住华野12天?夏天花开两朵 各表一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在碾庄只有7万余人(提前损失掉了63军),粟司令则调动了5个纵队15万精锐大军。结果黄百韬敢于直面指挥如神的粟总,顶了12天才宣告失败,导致我军伤亡6万多人。这一战的背后是很凶险的,黄百韬如此顽强,若敌人成功实现汇合,则华东作战局势将骤然转变。一般来说,在战场上兵力不足、敌我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却能够坚持下来并爆发出超常的战斗力,背后一定是有非同寻常的主客观原因,超出了单纯兵力对比的范畴。碾庄之战时的黄百韬兵团,就具备了这样的特征。黄百韬明明知道实力处于下风,为什么却敢这么自信,和我军精锐部队硬碰硬呢?有4点主要原因。第一点原因,黄百韬个人的心理优势。论作战的悍勇程度,黄百韬在当时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里面属于第一档,和前一年阵亡的张灵甫风格类似。在粟总指挥淮海战役再次决战黄百韬之前,刚刚在黄那里吃过一次败仗,这一战就是豫东战役第三阶段。很多材料记载,豫东战役我军取得大胜,但事实上在最后阶段华野自身相当危险,被黄百韬扳回一城。如果撤军不及时的话,粟总有遭到罕见大败的危险,如此一来,就没有之后的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了。正是由于在之前和粟司令的正面交手当中没有处于下风,所以黄百韬在碾庄时有一定的心理优势,即便以少打多,也并不怵华野主力。第二点原因,解围的希望很重要。国军向来有“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不良传统。不过再怎么说,黄百韬兵团身处碾庄,在徐州以东不远处,而徐州有三十多万国民党军,按照常理完全有机会跟黄百韬汇合,而且看起来是大概率事件。这一点客观上的心理支撑,让黄百韬能够有力量坚持这么久。如果在没有援兵,或者援兵很远、实力较弱的情况下,黄百韬所部的心理防线恐怕也不是这么坚强。第三点原因,碾庄虽没有高山大河,但也不是平原、荒地。这个区域还是有防御工事的,黄百韬并非单纯地拿部下的血肉硬拼。很多人质疑黄百韬的用兵,往往会指出他选择在离徐州不远的碾庄停留,而不是尽力突围与徐州集团汇合,是一步蠢招。但其实碾庄地形比较复杂,河流经过、汇聚较多,总的来说还是易守难攻的。而且为了自保,擅长防御的第13兵团司令李弥曾经指挥部下修了大量的暗堡工事。李弥离开后,黄百韬兵团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加固防线,碾庄还是有一定的防御基础。客观条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这也是黄百韬敢打的原因之一最后一点原因,则是自身实力和队伍的团结性,给了黄百韬一定的底气。国民党兵团的主力部队,大多以中央军为基干,但黄百韬兵团比较特殊。黄百韬原先是杂牌悍将出身,他的25军实力很强,已经半中央化,但归根结底还有杂牌的基因。而其他的几支部队有粤军、有川军,所以第七兵团总的来说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中央军兵团。越是这种带有军阀特点的部队,在黄百韬手下反而具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团结性。尤其是64军军长刘镇湘等人,骨子里还很能战。第七兵团进碾庄时有7万人左右,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至少强过当时国民党各兵团的平均水平。黄百韬对自己的部队很了解,因此相信能够坚守一段时间,争取与援军汇合。基于以上四点原因,敌军横下一条心要在碾庄与华野硬扛。其实黄兵团打得已经足够出彩,好在我军阻援部队表现太好,挡住了徐州国民党军二十余万人的猛攻,从河南赶来的黄维兵团也被中野挡了下来。黄百韬率部坚守12天,最后也只能怨时运不济了编辑于 2021-09-14 10:55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历史人物​赞同 50​​12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天津名人传#23#黄百韬 - 知乎

天津名人传#23#黄百韬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天津名人传#23#黄百韬Richard Chen人文地理爱好者&老天津人&海外十年黄百韬(1900年9月9日-1948年11月22日)又作佰韬,外号:杂牌将军,一名伯韬,字焕然,号寒玉,原名黄新,天津人,祖籍广东省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徐蚌会战时与解放军作战,在碾庄战役战败后死亡(国军方面称其自杀,解放军方面则指其系被击毙)。黄百韬之父为广东省嘉应州人,曾在李鸿章淮军任下级军官,后并随淮军举家徙居天津,黄百韬也生于天津并在此长大。传言黄因为家境颇贫的缘故,身体清瘦,后又因秃顶,被人称为“黄秃子”。大约在13岁,黄百韬开始在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中学部学习。因家道中落,投入天津同乡的江苏督军李纯(时称“李大帅”)部下当传令兵。李纯是直系核心,贴身卫兵必须是天津知根知底的子弟。黄聪明伶俐,又有文化,李纯将心爱的一个婢女许给黄为妻。很快在黄妻协助下,推黄去江西第九混成旅学兵营,再是江苏军官教育团,再是李纯的金陵军官教育团学习,期间张宗昌为金陵军官教育团团长,因此有了师生名分。1920年10月12日李纯暴亡(一说自杀,一说被副官枪杀),黄没了靠山,毕业后只好入江苏省防军当排长、后晋升连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获胜入关,段祺瑞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25年初,张作霖以张宗昌在长江下游的江苏、上海有作战经验,任命张宗昌为苏皖鲁三省剿匪总司令,驻扎徐州,挟前“淞沪护军使”、战败投奉之卢永祥挥军南下,击破直系齐燮元军进占南京。卢永祥于南京一带网罗一些淞沪旧部增组“宣抚军”,仍以张宗昌为总司令,率军循沪宁铁路东进。1月底,占领上海。黄投降张宗昌,因师生关系,在张部快速擢升历任营长、团长。北伐战争时期已在张宗昌麾下徐源泉部升到旅长。1928年二次北伐中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兵败蒋介石,所部被蒋吞并,随徐源泉投效国民革命军。因在中原大战中作战有功,徐源泉所部扩编为第十六路军,基干部队只有第十军,下辖第41、48师,徐源泉兼任第48师师长,41师长是张振汉。北伐期间,蒋部队曾遭到黄部顽强阻击,损失惨重,一度引起蒋注意。此时黄仅是张麾下一个营长。因此后来受到蒋特别召见,据说给蒋留下印象非常良好。不久黄因战功从参谋升至团长。徐源泉作为湖北军阀,长期与贺龙、段德昌部红三军作战。黄新在几次拉锯战中颇为勇敢,出力甚多,被提拔为第41师第123旅旅长(第121旅旅长是丁治磐)。1932年3月,在号称“湘鄂西苏区的广昌战斗”的瓦庙集战斗中,黄所部在被红军包围的情况下,血战七昼夜,负伤不下火线,最终等到援军抵达,成就典型的“中心开花”战法,徐源泉事后评价:毙敌五千,红军历年所缴之国军弹药,于此役消耗一空,洪湖剿“赤”之成功,全赖此役。黄伤愈后改任1932年3月的文家墩战斗中被贺龙歼灭过的第48师144旅旅长。1935年6月张振汉率第41师分三路驰援宣恩,黄指挥4个团首先抵达途中的忠堡,张振汉亲率的中路则在3公里外的狗皮岭被红二、六军团包围激战两昼夜后被俘;黄对红军兵力部署不清楚,没有全力来援,只是出动了2个团象征性的打了一下。忠堡战后,黄新因为“坚守忠堡”有功,被提升为第41师师长;突围出来的第41师官兵们指责他“援助不力,坐视长官被歼”。恰逢此时徐源泉被编遣回家,所部被中央嫡系化;借此事黄被免去军职,主动报名去陆军大学,并改名为黄百韬。黄进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受训,与冯玉祥、鹿钟麟是同学。陆大毕业后,黄任冯玉祥第六战区的司令长官部当参谋处长、后又去鹿钟麟的冀察战区任参谋长。鹿长官被免职后,黄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当中将高参。1940年前后,黄因为一篇军事论文获奖,得到了何应钦赏识,获得何应钦举荐。1941年夏,由军委会军令部中将高参调任第三战区参谋长。由于是蒋、何所派遣,“黄到职后,颇不为顾所欢迎。”工作非常积极认真,而且人缘也尽量处理好,逐渐取得顾的支持和利用。黄在三战区主要做三件事,一是整顿军纪,二是皖南事变(时任三战区参谋长邹文华,参谋处长岳星明),三是浙赣战役。其中浙赣会战国军作战计划几乎全出自黄手笔,此战,中方基本与日军战平。黄无论在第六战区,还是第三战区,对军事作战均非常积极,经常亲临前线,直接参与指挥作战,甚至视察火线。但黄在第三战区整顿纪律,颇不容于当时官僚,顾祝同一方面是讨厌他,另一方面是看重他的才华。1944年,顾祝同所部第二十五军军长空缺,调黄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军长。发布于 2023-03-25 13:04・IP 属地新西兰天津淮海战役黄百韬兵团​赞同​​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黄百韬遭粟裕围困不愿投降,临死前对杨廷宴说出遗言:我有三不解 - 知乎

黄百韬遭粟裕围困不愿投降,临死前对杨廷宴说出遗言:我有三不解 - 知乎首发于孟话科技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黄百韬遭粟裕围困不愿投降,临死前对杨廷宴说出遗言:我有三不解AI自智体​原创AI让生活更美好的视频与文章百有一用斋 09-24 09:43春秋愚林图片黄百韬,在国民党军队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他不是正规的黄埔系出身,是奉系军阀的降兵,也就是所谓的“杂牌军”。就是这样一个无党派、无靠山、无出身、无根基的人,在解放战争中,屡屡和我军对战,成为了我军的一大劲敌。黄百韬和我军之间的恩怨,可以称得上“深似海”。要追溯起来,就要从1941年,那场重创我军的皖南事变说起了。皖南事变的助推者,生俘叶挺的策划人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最为激烈的时刻。当时日军除了武力攻击之外,还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对付我军,那便是政治诱降。对外战争早就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内部斗争也依然不断。当时国民党军队看到我军军队深得民心,气势如虹,开始对我军产生了忌惮之心。一旦有了嫌隙,便是斗争的开始。1941年,国民党新四军其直接领导者已经是我党人士。图片当时,新四军准备向北行进,去日寇后方准备游击战。就在这个时候,国民党军队突然将新四军团团围住,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争。为了突出重围,新四军死伤惨重,9000余人只剩下2000余人。更为令人发指的是,蒋介石还诬告新四军乃是叛军,并且活捉新四军军长叶挺,要将他送上军事法庭,承认自己的罪行。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这次事变中,策划和挑起事端者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何应钦,主要发动者是国民党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而这两个人背后,替他们出谋策划、贡献计谋的推动者,就是当时还只是顾祝同下属的黄百韬。黄百韬虽然没有派系,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国民党内部不同的党派的人都可以放心用他。1940年,黄百韬调到军事委员会的军令部,期间撰写年终军事论文获得了奖励。也正是他在军事委员会的表现,让参谋长何应钦对他印象很深。图片当时,皖南事变的策划中,黄百韬就有份对何应钦献上计谋,引诱我军北上。1941年,顾祝同想找一个参谋长,于是何应钦就把黄百韬推荐给了他。虽然,顾祝同不太喜欢黄百韬为人,但是他也认同黄百韬的工作能力。于是在生擒叶挺的过程中,黄百韬也出了不少力。当时,叶挺率领的新四军的剩余的兵力,正在浴血奋战,打算拼个你死我活。这时,黄百韬便想出了一个计谋。他打算让国民党假装和新四军和谈,实则将叶挺活捉。只要逼叶挺认罪,我党就会被沾染上污名。事实上也确实如他推进,当时叶挺被俘,新四军死伤惨重,国民党反共高潮已经第二次达到了顶点。可以说,每一个新四军的旧兵,都不会忘记顾祝同、何应钦,以及那个在暗中担当助推力的黄百韬。和粟裕交锋了五次,淮海战役最终战败由于在皖南事变,黄百韬有着计谋之功,之后没多久他便被升职,担任了第25军军长。这才是他仕途真正的开始。在之后的战役中,他和我军交锋多次。其中,和粟裕交锋最多,其中大战役的交锋就有四次。他们二人第一次大战役的交锋是在苏中战役。当时粟裕还被顾祝同瞧不起,觉得他不可能赢。结果我军在粟裕的指挥下,将国民党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七战七捷。这时,黄百韬便出现了。和黄百韬一战中,粟裕差点战败。虽然险胜,粟裕也觉得黄百韬确实是作战的优秀将领。图片图 粟裕二人第二次大战役的交锋是在孟良崮战役。当时国民党将领张灵甫被我军围困,唯有黄百韬率军前去支援。当时,黄百韬的军队十分勇猛,我军差点就被他突围成功。但是华野纵队前来支援,将这个缺口堵住,张灵甫被击毙,这次战役又以黄百韬失败告终。第三次是在豫东战役,这次战役中,黄百韬也是作为援军来助。但是当时和他准备一起支援的邱清泉还没到,甚至让黄百韬也陷入了被我军所困的境地。黄百韬此刻自然是不甘心的,于是他开始不要命地冲出去。当时粟裕正在围攻区寿年,只要许世友能够拖住黄百韬,他就能及时将黄百韬全军歼灭。不过黄百韬也确实是一个难应付的对手,虽然他的军队损失了一半军力,但他依然突出了重围。但是正是这一次,让国民党错误预估了自己的作战水平。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在区寿年被困的情况下,还能有一个旅的兵力,可以继续整装待发。也正是他们好大喜功的缘故,才招致了淮海战役的结局。淮海战役是黄百韬和粟裕的最后一次大战役的交锋,在这场战役中,让二人的人生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结局.淮海战役作为解放军的三大战役之一,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在开始之前,我军一直都佯装自己准备攻打徐州。提出这个想法的正是粟裕。当时,黄百韬已经猜到了我军的想法,甚至向他的顶头上司刘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事后我军的行军路线,和他的猜测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刘峙并没有把这事当回事,黄百韬也不能随意调兵离开新安镇,直到我军真的打上门来了,他才被迫向西撤退。之后,在渡过运河的时候,由于渡桥数量太少,加上后又我党追兵,导致黄百韬的军队进退两难,最终发生了许多踩踏事件,和落河溺死事件。这次渡河,让黄百韬军团元气大伤,之后,黄百韬不得不被困碾庄。而此刻,刘峙和顾祝同做了一件让黄百韬哭笑不得的事情。他们有援军,却由于我军的骁勇,无法过来支援。于是顾祝同坐着直升飞机,在碾庄上空致电黄百韬,给他加油打气。由于援军迟迟无法过来,导致了黄百韬孤掌难鸣,最终在我军的智谋之下,黄百韬成为了淮海战役中,第一个被打败的将领。就在他明白战败的瞬间,黄百韬已经深感绝望。他在前往尤家湖的途中,绝望自尽。不仅结束了他的生命,也结束了和粟裕之间的对峙。在临死前,他对身边的将领杨廷宴说出了自己的遗言。就是他死都无法明白,三个令他不解的原因。临终之前有三不解,第一不解为何要等黄百韬第一个不解是: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傻,在新安镇等待44军两天?黄百韬所说的44军,是他管辖的第七兵团中的一个军团。当时,44军并不在新安镇,而是在海州。本来,44军也并不是离黄百韬最近的一个军队,完全不需要和黄百韬一起汇合再走。而且,海州离水路更近,更适合走水路。兵分两路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就在黄百韬待在新安镇等待上司命令的时候,发生了两件事。首先,第一件事,准备水路的船只经费不足,使得原本在海州的兵团,都得被迫跟黄百韬的军队一起前进。第二个,就和黄百韬的那些上司的私人利益有关。原来,44军在海州的原因,是因为要帮刘峙和顾祝同这些领导人的私盐生意运送和保护货物,44军就从一个军团变成了一个保镖,而且还是在最紧急的时刻变成保镖。为了保证自己的私盐万无一失,领导们自然还想让黄百韬的25军和100军来保驾护航。这就是为什么高层们非要让黄百韬在原地等两天的原因。可是黄百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居然还藏有这种心思。于是只能被迫在新安镇多等44军两天。但是其实多等44军两天,并不会造成之后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从44军会合,到黄百韬西撤,其实都属于正常的行军路程。导致计划有变的,其实是发生在西撤第二天的一场起义,也就是绥靖区起义。这个起义使得徐州正面虚空,才打乱他们的收缩路线。但是黄百韬却认为,正是这两天才导致了他计划的崩盘。进而也促使了他临死前的第二个不解之谜。图片既然要等便再不解,第二为何不架桥梁黄百韬的第二个不解在于:“自己既然要在新安镇多等两天,为什么不在运河上多架几座桥?”要知道,黄百韬率领的军队正是在过桥途中,无法顺利前行,才导致了元气大伤。黄百韬心中,对此诸多怨念也在情理之中。其实,那时他早就和刘峙通报过此事,刘峙也同他说过,他会着手去办这件事。下属一般是不会随意去质疑领导的决定的,黄百韬自然也不会随便去催促刘峙建桥。他认为,如果当时刘峙的军队在撤退前能够多架几座桥,那么他们军队就不会损失这么多兵力,最后被困于碾庄。但是其实即使运河上有多个通行通道,黄百韬也并非能够顺利逃走。这其中有三个关键的原因所在。第一个是因为,黄百韬诸人尚未过桥之际,就已经和粟裕的军队正面交锋,这才导致了他们相继打算挤着过桥,最终发生各种人命伤亡的根本原因。第二个是因为,多通道的建立,将会大大考验军队的整编能力。可能会造成更混乱的局面出现,甚至会出现更多的人员伤亡。第三个是因为,军队如果分多通道行进,其兵力必然会分散,甚至可能会出现东野冲散廖耀湘军团的情况出现。军心涣散的军队,是无法和正当势头的我军抗衡的。图片而且,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第七兵团虽然损失了一万多人,但其实黄百韬的大部分兵力成功得到了转移,顺利在碾庄驻扎。以及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那便是铺设临时的浮桥,更加消耗人力,和时间。与其有这些时间和精力,不如选择快点离开。也就是说,黄百韬所不解的第二点,其实也并不是他军队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对于黄百韬而言,最为令他不解的其实是第三点。第三不解既有援军,为何不掩护我西撤黄百韬所不解的第三点则是:“李弥兵团既然要日后向东来进攻援救自己,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西撤?”当时,李弥兵团是比黄百韬的军团提前一天撤退的。而这并不是李弥擅作主张的结果,反而是他们上头总的命令颁布下来的。李弥之所以如此火急火燎地撤退,完全是因为当时刘峙身边可以拥有的兵力实在是太少了,所以才急忙找李弥过来填充兵力。但是从黄百韬的角度来看,正是李弥的撤退,导致他们的一面失去了掩护,让我军能够长驱直入。但事实上,当时掩护黄百韬的是冯治安驻守在绥靖区的部队。也就是说,其实是绥靖区起义导致了掩护计划失败,进一步导致了黄百韬没有办法顺利西撤,只能躲进碾庄。之后,由于刘峙方面相对稳定,所以李弥才能够从徐州赶来援救,但是当时对于黄百韬而言,已经有了一个时间差在那,是以黄百韬对此一直记在心里。不过黄百韬忘记了一点,那便是在黄百韬从碾庄撤往曹八集的时候,李弥和邱清泉两个兵力,都没有冲破我军的狙击线,是以才会出现顾祝同在飞机上给黄百韬打电话的事情出现。也就是说,即使李弥对黄百韬进行了援救,也没有办法真正地解决黄百韬的燃眉之急。黄百韬兵败已经是板上钉钉了。而真正让黄百韬兵败的原因,是国民党的傲慢和偏见,以及他们调兵遣将的不足,和对大局缺乏掌控的能力等问题。黄百韬却对这三大事情耿耿于怀,可见他一直以来都没有认真、客观地去分析过国民党的实力,又或者说他已经骑虎难下,所以不得不继续走下去。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被黄百韬操控赶尽杀绝的新四军旧兵,之后收编在了华野纵队之中。这也是为什么黄百韬不愿投降,而选择自尽的原因。他身上所肩负的我军的血肉太多,是无法靠投诚来求得一条性命的。但是黄百韬低估了我军的宽大程度,在当时,也是用人之际,黄百韬虽然和我军立场不同,但也是一个合格的军人。图片结语:黄百韬一生可以说是为了自己的事业殚精竭虑,他也有许多为人处世上的问题,不过无论是谁,都会认为他在工作上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他的出身问题,使得他一直以来没有办法在国军中获得与他的才华相称的地位,也让他在国军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是以,在当时的环境下,他兵败的原因不仅仅是以下几个原因:国民党军队的无能。2、我军部队的精锐和智谋。3、黄百韬对上司的听命行事。其中,也许也有他出身的原因,但历史的成因不可能那么纯粹,是以,黄百韬兵败的原因也不可能一言以蔽之。不过,黄百韬所认为的“三不解”,从客观来说,并不是造成他兵败的根本原因。但他依然如此执着,可见他也只是吃了后悔药罢了。​ 编辑于 2021-09-24 09:44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抗日战争​赞同 13​​10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孟话科技原发科技与科技史文章